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企业在近年来兴起的并购热潮中,多次对美国企业展开并购交易,但有不少交易限于国家安全审查而遭遇失败。虽然这与国内企业性质、拟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式有关,但更多的问题在于企业运作的透明度,即美国监管者并未掌握足够的国内企业信息,形成了在判断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为美国监管者和立法者提供可信的、连续的和充分的企业信息将会有助于美国监管者做出合理的判断,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并购交易失败。 本文基于对美国国家安全审查机制的分析,重点介绍这一机制的运作,并具体分析华为公司在美投资并购的经历,最终结合学者研究为国内企业在美投资提出建议。 全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约2万9千余字。 第一部分介绍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发展沿革,以及现行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运行程序及特点。富士收购仙童半导体、迪拜世界港口案等案例都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这一制度注重对投资者背景和拟投资企业性质的考察。而且,在经过2007年的一次大的修改之后,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呈现出介入时间灵活,覆盖范围广等特点。 第二部分以华为公司在美的几次投资并购活动作为基础,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机制的具体运作。华为公司自1997年进入美国,有多次并购交易的尝试,但多次都因为不能通过美国国家安全审查而终止交易。 第三部分结合美国国家安全审查的特点,着重对华为公司在遭遇的质疑和以及最终被建议撤回并购交易的原因进行分析。由分析可知,华为公司高管的经历、与政府的密切关系及不透明的股权结构都是美国监管者产生质疑的来源,而信息的不对称又加深了这些质疑。 第四部分以华为公司经历所带来的启示为基础,探讨国内企业如何增强自身透明度,加强信息交流,以应对国家安全审查。国内企业投资者在美投资或并购可有多种选择,但在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下,国内企业很难避免国家安全审查。事实上,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分析,国内企业可以通过主动申请、加强游说或在美发行证券遵循其证券交易披露规则等策略,提供可信的、连续和充分的企业和交易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其通过国家安全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