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极大丰富的今天,创生了无数美的事物,美的文化。人们都谈论美、知道美、追求美,但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在“美”这个维度上却存在问题:“美”日渐变得单一、绝对、普遍,缺少个性的丰富,缺少差异性,美的丰富内涵被削弱,也失落了其真实的意义。其原因在于美学和艺术的理论和生活中的美相互脱离,人们在美的理论中找不到美的要求;中国人所一直接受的片面的审美教育;各色审美文化的冲击和中国人长期以来对感性生命的压制,从而导致美的生命力、活力以及带给人的愉悦、丰富的感觉没有了。 本文从对“美”的分析入手,概括了西方和中国追求美的本质的历程和各自的特点,分析中国人用西方的标准去理解“美”,把“美”看作实际存在去审视,在什么意义上能够对“美”有所理解,又在什么意义上不能真实完善的理解“美”,西方的方式,是不是绝对、普遍、标准的模式?从而提出自己对于“美”的真实意义的自我理解。人对于“美”如何理解,他也就如何进行审美。审美何以作为人性丰富与完善的根据,为什么要用“审美”去审视人的发展与完善?原因应该在于审美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丰富性,能够使人超越有限并给人以自由。接着,提出审美观是怎么样的,决定了人如何去完善自身,如何去创造生活。人的审美观通过社会的、历史的方式展开——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时代,人的本性实现的程度和人性生成的程度要求审美观达到一定的水平,要求具备一定生命力的审美观,审美观与人性的生成与完善辨证同一。在人的依赖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崇拜型”的审美观,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神”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崇拜,是对人性的压制;在人的独立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感受型”的审美观,是一种“物化”的审美观,更多的是人为的、对人为之物的感受。人要对自身的发展有所超越,要向着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迈进,就要形成真正能够满足人性的生成和完善的审美观,也就是文章第三部分所提出的“个性化”的审美观。建构“个性化”审美观的前提就应该是对“人的个性”作真实的理解。接下来就分析建构“个性化”审美观的多元基础及其特征,并对全文做出总结,所建构的新型的审美观将使人真正能够按照“人”的方式去进行审美,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本质之间的理想关系,并推动人性的丰富与完善,实现真正“美”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