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如何管理好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是所有商业银行都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若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超过其可承受的程度,则容易产生破产风险,从而引发连锁性的系统性风险和极为高昂的政府救助成本。在2007-2009年美国银行业危机之后,这个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在对该问题的相关研究中,银行内部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外部的监管机制一直都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在新旧动能转换阶段、银行风险事件频发及新一轮金融改革的背景下,从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视角探讨银行风险承担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别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内部公司治理及外部监管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再根据近几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运营情况,通过引入具体的考察指标对当前上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公司治理情况与外部监管的现状进行分析。在理论分析与现状考察的基础上,以我国16家A股上市银行2005-2017年数据作为实证样本,选取相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有非线性的正“U”型关系;国有股占比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正相关;外资股东的参与和风险承担呈正相关;董事会规模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呈反比;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规模、董事会成员性别的多样性与风险承担呈显著负相关;高管薪资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负相关,但高层持股对风险承担的影响不明显;资本充足率与拨备覆盖率监管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限制作用显著;杠杆率及流动性指标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较小。最后,本文分别从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机制、高管薪酬、外部监管角度提出改善上市银行风险承担的方法建议:优化股权结构,提高股东质量,保障全体股东合法权益;重视独立董事监督作用,合理控制董事会与监事会规模与人员构成;优化中长期高管薪酬制度,将风险承担与薪酬相挂钩;优化外部监管资源配置,提高监管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