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收入。”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掀起了第三次农村建设高潮。
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城市化,新农村规划缺乏特色,出现“千村一面”的农村现象。针对新农村建设出现的这一问题,本文对村落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农村建设历程和现状加以分析和梳理,总结得出构成农村特色的要素有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两大部分,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植物和水体等,它是构成农村特色的基本要素理。人文环境要素的表现形式包括:村庄用地布局和整体结构、建筑形式和院落空间、街巷空间、传统民俗风情等,它是构成村庄特色的主要要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特色消失的原因。最后结合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曹家店村的新农村规划,来阐述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为村庄的特色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与此同时,对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加以梳理和保护,使其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条件下能更好的得以延续和发展。我们要建设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和村庄布局等村庄外表上,更要充分体现在当地的地域文化传统和人们的生活生产习俗等内涵上,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充满特色、“表里如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