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病灶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mlp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到宫腔以外的部位的一种妇科常见病。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异位内膜能够存活和生长的前提条件。很多研究发现,在内异症患者的腹腔液、血清及病灶中多种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明显增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是一种具有很强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的血管抑制因子,先前我们发现,PEDF在内异症患者的腹腔液及血清中表达明显下降,提示,PEDF可能参与内异症新血管生成,可能会成为内异症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皮下内异症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生长时期模型病灶中PEDF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之间的相关性,为内异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提供实验室依据。目的探讨大鼠内异症模型病灶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表达及意义。材料与方法选择健康雌性未孕体重为200-230g左右的SD大鼠,采用自体移植方法建立大鼠皮下内异症模型。大体观察并测定病灶大小,经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确定后绘制模型病灶生长曲线。然后采用相同的方法建立皮下内异症模型,根据皮下病灶的生长曲线,选择在病灶的生长期、高峰期、稳定期、衰退期这四个时期测量并收集病灶,并切取同一只大鼠的部分子宫组织作为自身对照。实验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在第二次手术后切取部分子宫组织作为对照组;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模型病灶及子宫组织中PEDF和VEGF的表达以及vWF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并探讨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实验数据经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用mean±SD表示,均数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a=0.05。结果1.SD大鼠皮下造模成功率为100%,模型病灶有明显的生长期、高峰期、稳定期及衰退期;2PEDF在模型病灶的生长高峰期表达最低,明显低于病灶生长的稳定期和衰退期(P<0.05);3.模型病灶PEDF表达与VEGF和MVD以及病灶大小呈负相关(r=-0.813,P<0.01;r=-0.588,P<0.01;r=-0.578,P<0.01);4.模型病灶大小与VEGF和MVD呈正相关(r=0.761,P<0.01r=0.522,P<0.05);5.模型病灶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776,P<0.01)。结论1.大鼠皮下内异症造模成功率为100%,具有明显的生长周期;2.模型病灶PEDF表达与病灶大小、VEGF及MVD呈现负相关,提示,PEDF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新方法。
其他文献
以2-甲基萘(2-MN)为原料,冰醋酸为溶剂,(NH4) 2S2O8为引发剂,经30%H2O2氧化制得粗品2-甲基-1,4-萘醌(2-MNQ),通过IR、NMR、MS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HPLC(面积归一化法)测定
以带式压滤机处理过的一次脱水污泥为研究对象,运用电渗透交变电场联合双氧化技术对污泥进行脱水,研究不同单因素条件对污泥深度脱水的影响.利用响应曲面法的Box-Benhnken中
以丙酮/水(体积比为30∶20)为溶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合成了马尿酸单晶以及硫脲掺杂的马尿酸单晶,对未掺杂和硫脲掺杂的马尿酸单晶进行了晶相、光学透过性以及热性质研究.通过元
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抓好计算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
期刊
背景:雷帕霉素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其作用靶点mTOR是细胞增殖、生长、存活的中心控制者。在生长因子及营养物质的刺激下,mTOR通过下游效应因子调节翻译相关的蛋白及核糖体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