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支点,同时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础和建设方向。自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GMS)建立以来,次区域各国在互联互通等多个重点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近年来,世界格局正在进入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已经存在近24年的GMS合作与次区域的发展需求已不相匹配,合作水平亟需提升,合作内容有待拓宽。另一方面,中国的“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的提出和设立给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2015年11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的正式建立,将给大湄公河次区域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本文对“次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次区域合作”等基础概念进行厘清和界定,对次区域合作的高阶理论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次区域合作的相关实践及其启示进行梳理和阐述。文章对当前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面临的困境进行系统分析,认为经济合作的动力不足、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存在脱节、公共产品供给失衡、大国博弈等四个方面是当前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新形势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将为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加强政治安全合作将成为未来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共识和内容,次区域合作的主要动力将更加强调内部国家之间的联合自主。本文认为,中国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最大的经济体、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未来,中国应从提升与湄公河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水平、增进与湄公河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加强与湄公河国家之间的安全合作、创新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制度供给等四个方面着手,积极发挥自身在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引领作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次区域提供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造福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