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哲学讨论“心性”问题的目的在于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解决成佛问题,慧能的“心性论”也是如此。慧能所创立的禅宗,“心性”是最核心的概念,慧能把成佛的根本依据、方法途经、可能性和所能凭借的力量最后都指向了“心性”问题。 本文讨论慧能“心性论”及其美学意义,其写作思路,以“心性”概念为逻辑起点,具体从“心性”的本体特征,“佛性”的人性化和“明心见性”顿悟论三方面,分四章来分析。 第一章“心性”的本体特征,从心性本自清净,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自性具足般若知三方面作了分析,并以王维的诗歌意境和传统审美的“空静”之心为例说明禅心与诗心的关系。第二章人性化的佛性论,这是慧能对于禅宗的巨大创举之一。本章从一切向人生成,“自信”、“自尊”、“自悟”的佛性人性化原则和“定慧”、“禅定”的重新解释三方面来谈,并进而分析了人性化的佛性论思想直接导致了僧人禅者禅意的生活,影响了文人士大夫闲旷恬淡的生活态度,其实也就是人生艺术化问题。由于“明心见性”顿悟论的内容丰富,本文分为上下两章也就是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谈“三无”即“无念”、“无相”、“无住”的心理机制及其美学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审美趣味上对于平淡美的追求。第四章谈“顿悟”,由慧能之前的顿悟说,慧能的顿悟和顿渐理论的融合三方面内容组成,并由“悟”来谈禅与诗的关系,即所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佛教禅宗思想对于中国文人士大夫在文艺创造,艺术趣味和人生境界方面,或者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曾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客观地,恰如其分地分析佛教禅宗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所产生的影响,是今天的佛教禅宗美学研究的严肃课题。毋庸讳言,今天的佛教禅宗美学研究,以某种理论来剪裁史料的现象是不少见的。本文则选取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慧能的“心性论”及其美学意义为题目,试图为客观地,恰如其分研究佛教禅宗美学作点尝试。不当之处,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