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酪酸梭菌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中肠三叶因子(ITF)、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了解酪酸梭菌对UC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60只雄性BALB/c小鼠,6-8周龄,体重19.0±2.0g,清洁级。随机分为六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酪酸梭菌低剂量组、酪酸梭菌高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组自由饮用蒸馏水,其余各组饮用3%DSS(分子量3.6万-5万)七天建立急性UC小鼠模型。造模开始第二天,除正常组外,余各组同时分别给予空灌胃针、无菌生理盐水、美沙拉嗪29.80mg/ml、酪酸梭菌菌液1×106CFU/ml、1×107CFU/ml灌胃,0.2ml/次,2次/日。实验期间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情况、体重、粪便性状及隐血情况,实验第八天用折颈法处死小鼠,游离并取出全段结肠,测量回盲部至肛门的长度。然后用预冷生理盐水洗净结肠,取部分结肠组织4%的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其余结肠组织保存在-70℃,以备制作组织溶浆。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组织学损伤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TF和NF-κB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的表达。结果:1.饮用DSS后各干预组小鼠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腹泻、粘液便、血便等症状,随天数增加小鼠DAI积分逐渐增高。酪酸梭菌可以改善小鼠的一般状况,降低小鼠的DAI积分、组织学损伤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酪酸梭菌和美沙拉嗪处理组UC小鼠结肠黏膜中ITF的表达升高(P<0.05);NF-κB和TNF-α的表达下降(P<0.05)。其中酪酸梭菌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效果相当(P>0.05)。结论: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能模拟临床UC的发作特点。酪酸梭菌对急性UC有治疗作用,疗效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其部分机制可能与酪酸梭菌能增加ITF的表达,抑制NF-κB和TNF-α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