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蚜虫是泰安市麦田主要害虫,常年都偏重或大发生,近几年来,随着种植品种、栽培条件、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加之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泰安市麦田蚜虫种群动态发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需要进行实时监测,以便掌握麦田蚜虫发生规律,提高其预测预报水平。本文初步研究了泰安市麦田蚜虫种群动态发生规律及小麦不同生育期一次性化学防治对麦田蚜虫消长及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从而确定防治的关键时期。通过三年的田间系统调查,明确了泰安市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山东省泰安市麦田蚜虫从小麦返青拔节到小麦孕穗期,先后出现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为混合种群危害;发生优势种为禾谷缢管蚜,其次为麦长管蚜;天敌先后出现瓢虫、蚜茧蜂、食蚜蝇;在小麦开花初期(ES61)之前,麦蚜数量上升较为缓慢;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小麦开花末期(ES69)至乳熟期(ES75)期间;天敌种群的数量高峰出现在ES79~ES81时期,滞后于麦田蚜虫发生高峰时间;温度高,麦田蚜虫发生早且蚜量较高,温度低,麦田蚜虫发生晚且蚜量较少;降雨对蚜量上升有明显抑制作用;在垂直空间分布上,小麦抽穗前麦蚜多在小麦中下部危害,种类以禾谷缢管蚜为主;抽穗、开花期,开始从中下部叶片向顶部转移,多为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危害;从分布比例来看,ES61-ES69时期,穗部蚜量由40%上升到42%;第3叶及以下蚜量由36%下降到25%,麦蚜的危害逐步由小麦下部向顶部转移;ES69期,麦蚜危害主要集中在中上部,第2叶以上部分蚜量占总蚜量的75%;从小麦整个生育期麦田蚜虫混合种群的年龄结构来看,1~3龄若蚜占总蚜量的80%左右,4龄无翅蚜、有翅蚜占总蚜量的14%左右,成虫无翅蚜、有翅蚜占总蚜量的4%左右,比重相对较小。通过三年的田间试验,仅从控制麦田蚜虫数量的角度看,明确了小麦不同生育期一次性防治对麦田蚜虫的防效最好的时期为小麦半穗期(ES55)一次性施药,在小麦半穗期一次性施药进行防治,药后3天、10天防效都高于其它处理区;从小麦不同生育期一次性防治对小麦千粒重影响来看,明确了在小麦开花末期(ES69)一次性施药,小麦的千粒重均值最高,为最佳防治时期,而拔节期、开花前期或乳熟期施药,小麦千粒重均有显著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