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 鱼藤酮诱导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目的:经持续鱼藤酮灌胃制备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并进行机制研究。 方法:将50只老年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连续灌胃12周,模型组予灌注0.01ml/g鱼藤酮氯仿溶液,对照组则予灌注0.01ml/g氯仿溶液。在灌胃前、灌胃6周、12周时对两组小鼠行网格试验、爬杆试验和滚轴试验以检测行为学变化,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ECD)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等神经递质浓度。 结果:至灌胃12周时,网格试验、爬杆试验和滚轴试验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HPLC-ECD显示模型组纹状体DA、DOPAC、HVA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性降低。 结论:经持续鱼藤酮灌胃制备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可模拟PD的行为学改变及神经递质水平降低,更接近人类自然病程。 第二部分 低剂量鱼藤酮持续给药模型对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持续鱼藤酮灌胃导致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可能机制。 方法:将50只老年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连续灌胃12周,模型组予灌注0.01ml/g鱼藤酮氯仿溶液,对照组则予灌注0.01ml/g氯仿溶液。在灌胃前、灌胃6周、12周时分别对两组小鼠的肠、胸段脊髓、中脑行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等指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灌胃12周时还对两组小鼠分别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脑内神经元超微结构。 结果:免疫组化提示灌胃6周时模型组小肠内、胸段脊髓处Sy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硫磺素S(ThS)表达比例增多,而中脑处Syn及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至灌胃12周时,模型组中脑处Sy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要增多,而TH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灌胃12周后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小鼠黑质部可见细胞膜、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不规则肿胀,细胞核形态各异,部分神经元发生溶解坏死,数目减少,而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经持续鱼藤酮灌胃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可以复制出PD的病理特点,如路易小体中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并且可通过类朊蛋白途径沿着神经传导通路播散至脑内而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