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记”《大公报》名记者群现象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hai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新闻史上,“新记”《大公报》作为一张拥有百年历史的大报,它为中国新闻界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人才。  “新记”《大公报》在续办初期提出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是其政治立场、经营方针和报纸风格等办报思想的概括。“新记”《大公报》名记者群以胡政之、张季鸾等为核心,以“四不”方针作为“精神引领”、“行为规范”,坚持独立自主的办报立场,将报纸定位为社会公共舆论机关。  具有新闻专业主义色彩的“四不”方针成为《大公报》名记者群的精神引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言论独立。报纸并非一人一党私有,应服务于公共利益,独立的提供新闻和言论。2、新闻本位。同早期的名记者有所区别,《大公报》名记者十分重视新闻报道,抗战时期,《大公报》的专电、特写、战地报道、旅行通讯频发,名记者在各条战线上发回最及时、准确的报道。  “四不”方针同样也是名记者群的行为规范,通过具化为各类条例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在“四不”方针的引领下,《大公报》名记者群逐渐壮大,群星璀璨,为中国新闻史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  本文还探讨了名记者群的动态发展过程,名记者群并非静止不动的群体,而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有通过聚合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新家庭”。也有辐射,这“辐射”包括两层含义,除了指名记者在其他领域同样取得不俗的成就外,还包括名记者将《大公报》的用人精神传承下去。  随着报社人事的变动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名记者群逐渐出现了分化,这种分化不是瞬间出现的,而有其缓慢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铁三角”到报社出现两个系统、派别之争,直到解放战争结束,独立的民间报纸逐渐失去其生存的空间,名记者群最终瓦解了。  本文以王芸生、范长江、萧乾做为名记者群个案,王芸生、范长江、萧乾个性迥异、成长经历各不相同,新闻理念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在新闻的不同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王芸生的言论、范长江的通讯、萧乾的特写,并成长为中国新闻史上有影响力的名记者。《大公报》也因此异彩纷呈,言论、通讯、特写、专电名满天下。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了同时期只有《大公报》一家涌现出了众多名记者的原因。通过与其他报纸的横向比较,笔者认为《大公报》办报方针的独树一帜、独特的领导人魅力、完善的管理制度都成为《大公报》能涌现众多名记者的原因。  
其他文献
论文以地区形象理论和社会认知效应理论为视角,对区域形象的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  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地区形象理论,论文将区域形象分为五种类型(正面形象、弱势形象、负面
期刊
电视读报类节目是一种形式新颖且独特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它的出现和兴起,体现了电视媒体对“资讯爆炸”传播大环境的主动适应和对“将受众需要放在第一位”的服务理念的努
西方新式教育制度的引入,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特别是新式知识分子获得了更多身份上的独立性,特别是,科举制的废除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终于从皇权与政权的荫护下走了出来。这些新
转向液压系统是轮式装载机中最为重要的液压系统之一,它直接影响整机的安全性、作业效率、能源消耗及操作舒适性。针对现有装载机流量放大转向液压系统存在的效率低及转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