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新闻史上,“新记”《大公报》作为一张拥有百年历史的大报,它为中国新闻界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人才。 “新记”《大公报》在续办初期提出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是其政治立场、经营方针和报纸风格等办报思想的概括。“新记”《大公报》名记者群以胡政之、张季鸾等为核心,以“四不”方针作为“精神引领”、“行为规范”,坚持独立自主的办报立场,将报纸定位为社会公共舆论机关。 具有新闻专业主义色彩的“四不”方针成为《大公报》名记者群的精神引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言论独立。报纸并非一人一党私有,应服务于公共利益,独立的提供新闻和言论。2、新闻本位。同早期的名记者有所区别,《大公报》名记者十分重视新闻报道,抗战时期,《大公报》的专电、特写、战地报道、旅行通讯频发,名记者在各条战线上发回最及时、准确的报道。 “四不”方针同样也是名记者群的行为规范,通过具化为各类条例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在“四不”方针的引领下,《大公报》名记者群逐渐壮大,群星璀璨,为中国新闻史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 本文还探讨了名记者群的动态发展过程,名记者群并非静止不动的群体,而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有通过聚合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新家庭”。也有辐射,这“辐射”包括两层含义,除了指名记者在其他领域同样取得不俗的成就外,还包括名记者将《大公报》的用人精神传承下去。 随着报社人事的变动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名记者群逐渐出现了分化,这种分化不是瞬间出现的,而有其缓慢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铁三角”到报社出现两个系统、派别之争,直到解放战争结束,独立的民间报纸逐渐失去其生存的空间,名记者群最终瓦解了。 本文以王芸生、范长江、萧乾做为名记者群个案,王芸生、范长江、萧乾个性迥异、成长经历各不相同,新闻理念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在新闻的不同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王芸生的言论、范长江的通讯、萧乾的特写,并成长为中国新闻史上有影响力的名记者。《大公报》也因此异彩纷呈,言论、通讯、特写、专电名满天下。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了同时期只有《大公报》一家涌现出了众多名记者的原因。通过与其他报纸的横向比较,笔者认为《大公报》办报方针的独树一帜、独特的领导人魅力、完善的管理制度都成为《大公报》能涌现众多名记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