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肌骨超声和X线在Ilizarov骨搬移术后的长期监测价值,对比二者在搬移不同时期监测的优势和劣势,结合两者优点,为行Ilizarov骨搬移术的患者术后找到一种长期且有效的影像学监测手段,通过指导临床医生调整牵拉速度,以防止骨不愈合并发症的产生,提高骨延长成功率。方法:根据每位患者自身情况,放置外固定架于接受Ilizarov骨搬移术患者的不同的胫骨部位(胫骨上段或下段),并采用不同的调节方式和速度。本研究选取19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分别在术后每隔1或/和2周对搬移端行超声检查和X线检查,及根据患者个人情况不定期行能谱CT检查。二维超声下观察骨痂形态、骨痂生成量及周围软组织情况,并测量搬移距离。调取患者X线平片,获取骨痂形态及骨痂生成量,测量搬移距离,并在搬移后期评估患者的肢体力线。(1)分别在第1周、第3-4周、第6-8周、第14-16周及第24周在超声声像图及X线平片上观察新生骨痂形态、密度,对新生骨痂量做半定量分析、测量搬移距离并做对比。(2)分别在第1周、第3-4周、第6-8周、第14-16周及第24周在超声声像图上观察搬移区血流情况并进行Alder血流分级,并分析血流丰富与否与骨痂长势的关系。(3)在超声声像图上观测囊泡有无,及囊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骨痂长势、临床愈合情况是否有关联。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延长过程中各个阶段骨痂生成量及血流Alder分级,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时期超声和X线下的骨痂填充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时期超声和X线下的搬移区测量值。结果:(1)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超声和X线下各个时间段的骨痂填充量可得出:a:5个时间段的超声下和X线下骨痂填充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声上5个时间段两两比较可得出:第1周与其它4个时间段相比,第1周超声下骨痂填充量与其余时间段超声下骨痂填充量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两两时间段差异不明显;c:超声和X线对骨痂填充量的测定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第1周超声即可观察到明显新生骨痂,此时X线上骨痂量为0,在第3-4周后X线才开始观察到新生骨痂;超声上,第1周新生骨痂量最少,从第3-4周到24周,超声上新生骨痂量测定值并无明显变化;X线上,第1周至第3-4周骨痂量显示为0,从第3-4周到第24周,X线测得骨痂填充量逐渐增多;第14-16周,超声与X线测得的新生骨痂量持平。(2)使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超声和X线下的骨痂填充量可得出:a:第1周Z=-3.162,P=0.002<0.05;第3-4周Z=-3.946,P=0.000<0.05;第6-8周Z=-3.742,P=0.000<0.05;第24周Z=-3.153,P=0.002<0.05,认为在第1周、第3-4周、第6-8周、第24周超声下与X线下骨痂填充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X线相比,超声对骨痂的检出更为早期,超声在第1周就可以监测到骨痂的生成;在第1周到第6-8周,超声评分均大于X线评分,说明矿化前期超声对同一时间段新生骨痂显示量多于X线;第24周,超声评分小于X线评分,说明矿化后期超声对新生骨痂显示量少于X线。b:第14-16周Z=0.000,P=1.000>0.05,认为在第14-16周超声下与X线下骨痂填充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骨痂矿化量已经达到某一特定数值,超声和X线对新生骨痂填充量的观测不具有差异。(3)第16-18周时,kappa=0.683,P=0.000,说明超声和X线对于骨痂的半定量评分具有较强的一致性。(4)借助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时期超声和X线下的搬移区测量值:在第1周、第3-4周、第6-8周、第14-16周,超声对搬移区长度的测量值和X线对搬移区长度的测量值差异不明显。(第1周:t=-1.788,P=0.091>0.05;第3-4周:t=-1.489,P=0.154>0.05;第6-8周:t=-2.036,P=0.057>0.05;第14-16周:t=-1.574,P=0.133>0.05);第24周,二者对搬移区长度的测量值产生明显差异。(第24周:t=-6.780,P=0.000<0.05)(5)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超声下各个时间段的Alder血流分级可得出:a:5个时间段的超声下Alder血流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声下Alder血流分级随时间呈现特定的变化趋势:第1周搬移区无血流信号,6-8周血流达到最丰富,接着血流信号逐渐减少,直至第24周无血流信号。结论:(1)超声和X线对骨痂填充量的测定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第1周超声即可观察到明显新生骨痂,在第3-4周后X线才开始观察到新生骨痂;且在超声上,第1周新生骨痂量最少,从第3-4周到24周,超声上新生骨痂量测定值并无明显变化,这可能是由于第24周已到了搬移后期,对合端在24周前相接触,而搬移区骨痂处于后期矿化阶段,部分骨痂已完全矿化,超声所能观察到的现存骨痂量比最高峰(第24周X线上骨痂量达最高峰)稍有减少;从第3-4周开始,X线测得骨痂填充量逐渐增多,至第14-16周,超声与X线测得的新生骨痂量持平,说明进入搬移中后期,随着矿化逐渐达到一定程度,原来仅在超声上显示的新生骨痂也可以在X线上显示,进一步说明与X线相比,超声对初期未矿化的新生骨痂具有早期观测的优势。(2)第1周到第14-16周,在测量搬移区距离方面超声具有和X线一样的准确性,但测量数值均小于X线,这是由于1、测量存在误差2、随搬移进展,超声截骨端两端骨皮质逐渐模糊,使得测量不再准确,X线上截骨端两端骨皮质界限分明,测量相对准确。在24周,在测量搬移区距离方面超声与X线产生明显差异,这是由于到了后期,骨搬移进入后期矿化阶段,在X线上表现为完全骨填充,但截骨端骨皮质依然界限分明,测量涵盖原搬移区全长,在超声下反而表现为骨痂量减少,这是因为随着进一步矿化,截骨端骨皮质进一步模糊,部分骨皮质已形成致密的骨皮质线,超声波已完全无法透过,超声仅能测定剩余的骨痂区长度。故超声可以早期提示骨痂形成和定量测量,在搬移后期尤其到24周后,对骨痂区的定量测量不再准确。(3)在搬移过程中血流变化存在其特定趋势,在搬移1周以内超声未监测到血流,血流最早在1周以后开始出现,随后呈随着时间递增趋势,到6-8周血流信号达到最高峰,随后又呈随时间递减趋势,进一步说明在血流在搬移早期对骨痂的生长是及其重要的,超声可以早期监测到延长区的血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