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洞庭湖三口河系水量减少,防洪压力减轻,但旱灾连年,农业经济损失严重。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围绕水资源约束下如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探讨了洞庭湖三口河系地区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梳理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其次运用Mann-Kendall及累积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分析三口河系径流演变情势及农业用水面临的挑战;在研究三口河系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发展条件和优势之后,提出其发展目标;再次基于系统论、循环经济理念及生态工程原理,探讨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与设计;然后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农业产业化内涵,传统湖洲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特别是节水技术,设计了水资源约束下湖垸和湖洲立体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接着以华容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说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效应;最后根据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和机制,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论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业循环经济、节水型农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都具有明显的循环式特征。而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除了具有一般农业循环经济的共性外,突出了节水技术及节水措施体系的应用。(2)近十多年来,受三峡水库蓄水及降水量减少的影响,三口河系径流逐年减少,导致该地区工程性缺水与季节性缺水问题日益凸现。据预测,到2020年该地区90%保证率总缺水量为44127万m3,其中农业生产缺水39652万m3;到2030年90%保证率总缺水量为43362万m3,其中农业生产缺水35579万m3。这意味着农业供需水量的缺口将对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大的约束。(3)水资源约束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六个层面”,遵循“七个原则”,贯穿于“四个层次”的技术途径,把握好规划、设计、研制、系统实现、系统组装、系统运行、系统更新七个阶段的设计过程,并正确处理好农业系统内部各个组分的整体协调关系,选择具有产业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类型。(4)发展与壮大特色种养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是三口河系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攻方向,而打造三品农产品(绿色、无公害、有机)品牌和特种养殖业品牌,大幅度延长特色产业价值链是发展重点。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是在三口河系地区实施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水资源约束下湖垸、湖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5)三口河系地区湖垸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庭院农业与游憩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城郊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农业区种养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水域区立体型水体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通过培植专业性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形成集“节水、种养、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湖垸农业循环经济体系。该模式除了具有一般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势外,还具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产品生产、加工耗水量的优势。(6)水资源约束下湖洲立体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则指季节性显露洲滩草、水禽、鱼、观光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连续数年显露洲滩林、草、禽、牧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常年显露洲滩芦、林牧、林农、观光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等。并通过培植专业性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开发林、芦加工业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发畜禽肉类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集“节水、种养、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湖洲农业循环经济体系。该发展模式,除了具有一般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势外,还具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耗水量,以及保护湖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优势。(7)华容县示范园区通过采取四大有效措施建设湖垸、湖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显著,而且逐渐体现出明显的产业化特征。但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政策扶持力度不大,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园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升与拓展。(8)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对“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传统湖垸、湖洲农业模式的变革。要完成这一巨大的变革,须构建六方面的保障体系:多方面、多层次的管理保障措施、资金支持政策与行政法律、水利工程的建设措施、农业技术选择的保障措施、基本农田防护林保障措施、社会化服务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