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s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对小鼠产生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大鼠小肠内的旋毛虫成虫,经冻融和超声粉碎制备虫体抗原。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旋毛虫成虫的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分别用三种抗原各100μg与等量的福氏佐剂充分混合后经腹腔注射免疫小鼠,以佐剂组和未免疫组作对照,每隔7天免疫1次,共免疫3次。末次注射后7天,每只小鼠经口攻击旋毛虫感染期幼虫200条,于感染后7天和30天检查各组肠道成虫数和肌肉幼虫数。同时于攻击感染后30天,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的抗体滴度。攻击感染后的7天和30天,测定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的绝对值。 结果 1.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表面抗原和佐剂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4.48%、89.98%、85.16%、2.2%;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9.82%、78.80%、73.94%、6.98%。2.各免疫组小鼠血清抗体滴度明显升高,虫体抗原组、排泄分泌抗原组和表面抗原组的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分别为3198.89、3674.51、2784.83,分别是未免疫组的6.96、7.99、6.06倍。3.攻击感染后7天,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即开始增多,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免疫组小鼠的EOS平均值分别为680/mm~3、695/mm~3、675/mm~3,均高于未免疫组(270/mm~3)(p<0.01)。攻击感染后30天,血液中的EOS数增加更明显。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免疫组小鼠EOS平均值分别为940/mm~3、965/mm~3、910/mm~3,均高于未免疫组(525/mm~3)(p<0.01)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结论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均能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的能力,且可激发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成虫的排泄分泌抗原显示出更强的免疫原性。
其他文献
TNF-α是由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在体内以两种形式存在:即17KD的分泌型TNF-α(secreted TNF-α,sTNF-α)和26KD的跨膜型TNF-
HLA-A*0201是人类MHC-I类分子的常见型别.该课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可生物素化的sHLA-A*0201-BSP分子和β2微球蛋白分子(β2m),即人工制备sHLA-A*0201-抗原肽复合物的重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定居于胃粘膜,其持续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以及胃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VacA是由H.pylori致病株产生的一种
肿瘤的基因治疗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体内基因治疗目前主要采用病毒作为治疗基因的载体,虽然病毒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基因载体,但是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效率不高,且肿瘤靶向性
第一部分 淋巴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形态学观察 目的:在体外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观察其生长过程和方式、形态结构及某些生物学特性.同时寻找一种既适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