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性行为是与亲近社会行为相悖的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当今社会,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暴力事件日趋严重,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其攻击性行为带来的后果会愈加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其中大学生是一个文化素养比较高而成分单一的群体,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说,他们属于青年中期。这一群体具有情绪表达强烈、受外界影响明显等心理特点,此群体的攻击行为的产生有着普遍性与特殊性。因此分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寻找消减攻击性行为的方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社会课题。 本文首先阐述了攻击性行为的含义、特征和分类,为下文的分析做了理论铺垫。接着从攻击性行为的特征和类型入手,阐述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危害,分析了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社会风气、暴力信息等社会关系冲突;家庭与父母的关系和教育方式等亲子关系冲突;在校园中与同伴关系冲突。最后对从调试人际关系行为的角度出发,剖析了杜绝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注重大学生行为素质的养成训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以及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本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大学生的外部攻击行为在不同家庭所在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的外部攻击行为存在年级差异。第二,大学生的关系攻击行为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造成的学生人际关系冲突,是由不健康的心理导致,该行为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乃至学习及以后工作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第四,在不同生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思维方式和潜意识都会有很大差别。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观念和方法大量的是通过后天学来的。第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虽然强烈,但是其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对其后天攻击性行为是具有较大影响的。第六,大学生同伴间的冲突时正常行为,贵在能妥善处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七,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第八,人格特征对大学生攻击性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应加强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