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适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性行为是与亲近社会行为相悖的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当今社会,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暴力事件日趋严重,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其攻击性行为带来的后果会愈加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其中大学生是一个文化素养比较高而成分单一的群体,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说,他们属于青年中期。这一群体具有情绪表达强烈、受外界影响明显等心理特点,此群体的攻击行为的产生有着普遍性与特殊性。因此分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寻找消减攻击性行为的方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社会课题。  本文首先阐述了攻击性行为的含义、特征和分类,为下文的分析做了理论铺垫。接着从攻击性行为的特征和类型入手,阐述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危害,分析了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社会风气、暴力信息等社会关系冲突;家庭与父母的关系和教育方式等亲子关系冲突;在校园中与同伴关系冲突。最后对从调试人际关系行为的角度出发,剖析了杜绝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注重大学生行为素质的养成训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以及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本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大学生的外部攻击行为在不同家庭所在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的外部攻击行为存在年级差异。第二,大学生的关系攻击行为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造成的学生人际关系冲突,是由不健康的心理导致,该行为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乃至学习及以后工作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第四,在不同生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思维方式和潜意识都会有很大差别。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观念和方法大量的是通过后天学来的。第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虽然强烈,但是其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对其后天攻击性行为是具有较大影响的。第六,大学生同伴间的冲突时正常行为,贵在能妥善处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七,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第八,人格特征对大学生攻击性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应加强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
其他文献
经济封锁 二战区雪上加霜  贸易往来 晋陕边共渡难关    连绵起伏的吕梁山脉纵贯晋西。晋西地域狭长,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物产有限。1938年2月28日临汾失守后,阎锡山带着他的军队、干部与眷属约20余万人偏居这里的吉县等10余个残缺的县份,过着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找下顿的日子。尤其安平会谈破裂后,日军进一步加强了对二战区的经济封锁,阎锡山的日子更加难过了。而此时的蒋介石并没有体察阎锡山的困难,反而
当今中国正处于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竞争成了一种常态,“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的难题交替存在。于是,如何在“政府失效”与“市场失灵”的两难境遇下寻找另一条社会治理之途,成了学术界与实践界所要寻求与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党的十七大指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中明确,要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本文综合国内外有关资料 ,阐述了土壤有机硫和无机硫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 .明确了土壤有机硫形态的分级方法、有机硫的矿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外源无机硫和有机硫在
论文通过辨析罗马私法中原因概念所具有的三种不同功能,考察《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运用罗马私法中原因三功能的三种不同模式,指出了我国未来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