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产品的“官商民”多元主体供给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y_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人口流动、资金流动、物质往来的上升,社会经济外部性增加,人们之间的公共利益空间放大,对公共产品需求增加,城市民众要求数量更多和质量更高的公共产品供给。 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公共产品长期由政府提供,这势必会导致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低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私人企业和第三部门纷纷成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在这一背景下,是否能够建立起“官(政府)——商(私人企业)——民(第三部门)”多元主体协调发展机制,对于提高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功效具体重大意义。 本文共有五章内容。 第一章为本文的引言部分。重点阐释了公共产品与城市公共产品的内涵、分类。除文献综述外,笔者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发展。根据传统公共产品理论,由于公共产品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政府成为公共产品的唯一供给者。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几乎垄断了全部资源,实现了对社会的全面控制,政府万能。由于单位制和街居制的存在,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事实上表现为两部分组成:一是各级单位,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它吸纳了我国城市居民的绝大多数,是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形式;二是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会存在失灵,市场经济主体发展成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但是市场也会有缺陷。为了弥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第三部门发展成为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第三章阐述了如何确立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一种公共产品到底应该由谁来提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种公共产品的属性,通常意义上,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提供。但是公共产品的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公共产品属性的变化,适时调整供给主体。另外,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确立还可以参考一定的依据,如技术依据、需求依据、伦理依据、交易费用依据。不同主体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各有优势与劣势。 第四章探讨了如何促进城市公共产品的“官商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在提供城市公共产品时,各主体都不是万能的,政府和市场都会失灵,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存在局限性。因此,要想有效的提供城市公共产品,需要各主体的相互协同,通过明确各自的供给范围,发挥自己的优势承担不同的职责,选择最佳的合作供给机制,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及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应该明确政府在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定位,不同角色下的政府,在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发挥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其次,规范私人企业在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行为。再者,提升第三部门在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能力。 第五章以山东省威海市荣成石岛管理区为个案,分析了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发展,并总结了该地区在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成功经验。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阐述了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制度成因和历史由来。采用文献归纳法,通过阅读参考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了对养老保险并轨改革的主要期望,包括缩小不同轨制之间的
采用网袋法在室内模拟研究了Bt(Bacillus thuringiensis)玉米34B24和1246×1482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淹水和非淹水条件下Bt蛋白的降解动态,并应用移动对数模型进行拟合及估算DT50
火力发电厂的重要基础设备是能将能源高效转换的锅炉,它也是火电厂的重要设备.目前,我国电力生产的主要方式仍是火力发电为主,因此,对于锅炉的安装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
为了适应生产生活需求,机械设备先进性和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液压支架作为现阶段我国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机械设备,对我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资源在我国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目前我国耕地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有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和
研究了促生内生真菌S12、S50对环草石斛幼苗生物量、光合作用特征、酶活力、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S12和S50对环草石斛的光合速率、蛋白质含量和生物量有显
采矿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同采矿技术的不断更新有着密切关系,在采矿工程中合理应用采矿技术,不仅仅可以提升企业效益,也会提升采矿作业的安全性.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采矿工艺
又到上市公司年报密集发布时,ST公司们如成鱼列肆等待复活,一场真实与谎言相伴的集体婚礼正在上演,ST们精心装扮待嫁人阁。在纷乱的媚眼与秋波间,哪些绯闻主角会终成眷属?中
离退休干部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党和国家宝贵财富。尊重、爱护老同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新时期离退休干部队伍在人员结构、思想观念、活动方式方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