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颅内动脉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应用金属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应用的栓塞材料——弹簧圈——均为美国或者欧洲产品,价格昂贵,许多患者难以承受,限制了此项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本课题的目的是应用微电子技术制作微弹簧圈,并对自制电熔可控微弹簧圈从构造、性能测定、动物实验等各方面进行性能评价,对其可操控性、安全性以及对兔模型动脉瘤的栓塞效果作进一步的评价,为自制微弹簧圈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一、微弹簧圈的制作和性能评价利用游离微弹簧圈和输送微导丝,在显微镜下采用微电子技术制作成电熔可控微弹簧圈;在体外实验过程中,将弹簧圈解旋成直线状态,分别距连接点10mm和100mm处夹持,另一端在输送微导丝上距连接点10mm处固定,分别采用电子单纤维强力测试仪和纤维测试捻度机对其抗拉伸强度、抗旋转扭力进行检测,在二级螺旋解开的情况下分别于上述几点进行相同的试验;将本微弹簧圈送入动脉瘤栓塞用微导管在加压和不加压输液情况下,反复来回推拉来对其顺应性及疲劳性以及其连接点的强度进行检测;体外在0.9%生理盐水池中分别接通10.2V、2.0mA和7.2V、1.0mA的直流电,以对微弹簧圈解脱点的解脱时间测试;通过微导管将本微弹簧圈经股动脉插管送入家兔左肾动脉内,接通10.2V、2.0mA直流电,对微弹簧圈的解脱点在体内解脱时间进行检测,同时观测初步的栓塞效果。二、模型动脉瘤栓塞及效果评价在本自制电熔可控微弹簧圈完成上述各项性能测试并取得满意情况下,用新西兰兔在显微镜下采用显微手术技术,制作兔颈总动脉端侧侧壁型动脉瘤模型,分成3组分别于即刻、2周和4周行DSA造影证实动脉瘤存在与否,应用该微弹簧圈对经造影证实、筛选合适满意的模型动脉瘤进行栓塞;之后,分别在栓塞后1周、4周和3个月后再次复查造影,完毕处死动物,取出栓塞后的模型动脉瘤标本,进行组织包埋、切片,作病理学变化检查。结果微弹簧圈及其连接点在解旋情况下,距连接点10mm和100mm的抗拉伸强度和抗扭力分别为68.34±9.05cN、83.53±2.47cN和(46±10)圈、(72±8)圈;在不解旋情况下,(73.36±8.72)cN、(82.07±1.93)cN和(134±13)圈、(165±5)圈;在0.9%生理盐水池中分别接通10.2V、2.0mA和7.2V、1.0mA的直流电,对微弹簧圈解脱点的解脱时间测试结果分别为2’34"±23"和3’10"±42";体内接通10.2V、2.0mA直流电解脱测试结果为2’12"±15";顺应性、疲劳性实验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成功制作了13个兔颈总动脉端侧侧壁型动脉瘤,经过不同时间行DSA造影筛选出适合并可以进行栓塞的动脉瘤10个,栓塞共使用本弹簧圈28枚;术后即刻完全栓塞为90%,1周后完全栓塞为90%,4周后完全栓塞为85%,3个月以后完全栓塞率为80%。病理检查示动脉瘤瘤壁内膜破坏,弹簧圈周围形成的血栓将其完全固定,新生的内膜将瘤腔与载瘤动脉完全分开。结论本研究自制的电熔可控微弹簧圈在其性能上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通过动脉瘤动物模型的栓塞实验,不同时间的复查造影以及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其性能、操控性以及在血栓形成和内膜生成上效果显著,证明了自制电熔可控微弹簧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验和国产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