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这是个问题。已经有媒体记者、法律专家和社会学家等各界人士对此发表了看法,同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但是这些大多是基于社会层面和群体层面的探讨,对于个体层面的态度关注较少。通过媒体调研和网上资料的收集,发现大家“不是不想扶,而是扶不起”,这引发了我们对助人成本这个问题的考虑。中国有句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么以后助人是不是会逐渐成为富人的专利?穷人就只能“独善其身”?心理学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例如缺乏关于个体对行为本身的认知和理解的考量,同时也忽视了群体特征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社会阶层作为一个群体特征变量,近年来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针对上述有关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关系这一问题,过往的研究未能达成一致,集中在对于行为结果差异的考察。基于过往的研究和理论,我们认为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可能还存在除了行为结果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差异。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 研究一,采用问卷来探讨高低阶层在助人行为类型取向上是否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被试选取有正当职业的成年人,共有242名被试参与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社会阶层与助人行为类型取向这两个变量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低阶层被试在利他类型取向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高阶层被试,但是其在“有回报的给予”类型取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阶层被试。 研究二,在研究一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理论,在研究二中假设回报在社会阶层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采用2(社会阶层:高、低)×2(助人情境:有回报、无回报)的单因变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无回报的助人情境中,与高阶层相比,更少的低阶层者实施了助人行为,他们的助人行为水平更低;在有回报的助人情境中,低阶层者的助人行为会显著增加,助人水平也显著提高。 最后,从研究方法和设计角度反思了本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设想,并对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