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从山东省东营市流入渤海,该流域营养物质丰富,是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育成场所、产卵地和索饵场所。但近几年在环境污染、沿岸开发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下,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生物资源趋向退化,存在海洋生境破碎化的可能。因此,2020年5月、8月和9月分别在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借助卫星遥感数据分析、种类数量及现场调查渔业资源CPUE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划分渔业生境,研究渔业生物特征及分布,探明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合相对重要性指数、海洋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数,分析了渔业生物群落构成与生物多样性特征。通过具体结果如下:调查海域环境中,黄河口及邻近海域ρ(Chl-a)具有较明显的阶梯变化,近海岸区域高于远海岸区域,从近岸到海域中间逐渐降低,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三个调查月份平均ρ(Chl-a)高值均出现在莱州湾南部海域。平均SST随季节变化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5月、8月平均SST高值均出现在湾口及南部海域(湾口最高),9月平均SST高值仅出现在湾口。一方面,近岸海域水面较浅且营养盐充分,适宜浮游植物繁殖;另一方面,沿岸地区人为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导致局部海域海水中氮、磷等元素急剧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重,浮游植物大量爆发,均可导致ρ(Chl-a)和SST升高。过度捕捞、陆源排污等人类活动可影响黄河口及邻近水域生境理化环境因子,使得生境出现差异。渔业资源繁殖发育对入海口流量、流速、水深等均有一定要求,海域环境中盐度、水温均是海洋中重要的环境因子。以渔获物数据为基础,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学聚类分析,将5月划分为四个生境组,8月划分为五个生境组,9月划分为四个生境组。各组间连续程度不同,对环境变化承受能力差异明显,5月调查到各渔业生境连续性、完整性较高,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8月生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口至莱州湾南部海域,而莱州湾北部及东部海域分散程度较高;9月生境分散程度明显减弱,与8月相比更加集中,渔业生境差异度逐渐缩小,部分站位共性加强,渔业生境组内空间分布整体性提高。根据三个调查月份中每组保持在55%以上的较高相似度,可以分为4个基础生境。分别是莱州湾西部海域(站位11、13、14、15、16),黄河口近岸海域(站位5、7),莱州湾东部海域(站位17、18、21、22),莱州湾南部海域(站位19、20)。基础生境重心在莱州湾南部海域,莱州湾南部调查站位受到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从而呈现出较小的季节性差异,而且游泳生物在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适应、调整和变化。因此,基础生境在三个月份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三个调查月份游泳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较小,且与8月相比9月游泳生物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河口不同季节间游泳生物群落多样性较稳定。3次出海调查共统计到游泳动物101种,其中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种类数量分别为54种、38种、9种,鱼类在渔获种类组成中居多。以栖息环境为划分依据,渔获物中底栖生活有61种,其次为底层生物31种,中上层生物较少,为9种。以适温性为分类依据可将渔获生物分为59种暖温种、15种暖水种、4种冷水种、6种冷温种以及17种广温种。黄河口附近以及莱州湾西南部的渔业资源量较高,种群分布完整性、规律性较强。黄河口海域生物种类数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受主要经济物种资源衰退影响,春季生物量出现明显下降。9月调查经过伏季休渔和增殖放流等政策保护生物种类数有所提高。游泳动物栖息生境进一步恢复并扩大。然而,9月1日开捕后增殖放流群体和高经济价值物种遭到大力捕捞致使主要经济种类资源量严重下降,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组成因此发生变化,空间分布表现出区域性差异。5月、8月和9月的优势种、重要种、常见种、一般种和少见种的数量分别为3、7、8种,14、10、16种,21、14、23种,16、16、17种,25、21、20种。优势种数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5月明显低于8月和9月,优势种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皆未超过15%,充分体现了目前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组成单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