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心功能、住院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北京地区5家三级甲等中医院AMI病人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状况及其与心功能状况、住院死亡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5年12月北京地区5家三级甲等中医院的AMI住院病人一般资料、危险因素、既往病史、中医证候、心功能分级、疗效等资料,用ACCESS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资料、中医证候要素及其与心功能、住院死亡率关系等的分析。结果:572例AMI病人按照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寒凝、痰浊8个基本证候要素进行辨证,其中虚证以气虚最多(371例,64.9%),实证以血瘀最多(505例,88.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气虚、阳虚、阴虚均与心功能状况相关(P<0.01),而血瘀、痰浊与心功能状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气虚者以心功能Ⅰ、Ⅱ级为主(分别为38.5%和39.9%),阳虚者以心功能Ⅲ、Ⅳ级分布为主(分别为37.2%和27.9%),两组比较心功能状况有显著性差异(Z=-5.583,P<0.01)。有无气虚和有无阴虚者住院死亡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阳虚者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无阳虚者(P<0.001)。结论:AMI心功能状况与中医证候要素气虚、阳虚、阴虚有关,且阳虚者心功能较气虚者差,阳虚者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无阳虚者。二、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中医药综合治疗AM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住院的AMI患者,在西医标准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个月为治疗组,共169例;以同期入住中日友好医院及安贞医院的AMI患者(未服用中药)为对照组,共16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住院期间相关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12个月主要终点指标(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术)、次要终点指标(包括脑卒中、心绞痛再住院、心功能不全、休克等)、中医症状计分及血瘀证计分。用ACCESS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两组一般资料、中医症状计分、血瘀证计分、主、次要终点指标等的分析,采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治疗组中医症状计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78±1.61 vs 4.29±1.78,P=0.008),中医症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胸痛、自汗和不寐三个症状上。12个月治疗组血瘀证计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1.07±3.83 vs 13.73±5.25,P<0.01)。6个月治疗组心绞痛再住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96%vs 7.88%,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治疗组6个月未发生心绞痛再住院的概率高于对照组(Log Rank统计值=4.700,P=0.030)。多因素分析显示心功能不全和糖尿病为6个月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心功能分级每增加1个等级,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至原来的1.775倍(95%CI=1.045-3.016,P=0.034),合并糖尿病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是未合并糖尿病者的1.927倍(95%CI=1.004-3.697,P=0.049)。中药治疗、PCI治疗和早期使用ACEI为6个月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中药治疗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是未使用中药者的33.8%(95%CI=0.176-0.649,P=0.001),PCI治疗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是未行PCI者的27.1%(95%CI=0.143-0.513,P<0.001),早期使用ACEI制剂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是未使用者的45.1%(95%CI=0.230-0.884,P=0.020)。结论:中医药治疗可以降低AMI患者12个月中医症状计分、血瘀证计分,降低6个月心绞痛再住院发生率。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是AMI 6个月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而中药治疗、PCI治疗、早期应用ACEI制剂是AMI 6个月发生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