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雷公藤水煎液对耳肿胀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和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并进行抗炎作用的初步机制研究和评价,同时对雷公藤水煎液抗炎伴随的肝脏毒副作用进行探讨;揭示雷公藤对不同炎症抑制作用的剂量范围和作用特点,评价其“剂量—药效—毒性”的关联性,为评价雷公藤药效及研发安全高效的抗炎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建立耳肿胀小鼠和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小鼠模型,以耳肿胀抑制率为考察指标,建立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模型,以抗佐剂性关节炎作用为考察指标,观察雷公藤水煎液对动物不同炎症模型的抑制作用;检测各模型动物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探究雷公藤的抗炎作用机制;检测各模型动物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计算动物重要脏器系数,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明晰雷公藤抗炎作用伴随的肝毒性。 结果: 连续多次给予小鼠0.59~2.34 g·kg-1雷公藤水煎液,对巴豆油混合致炎液所致小鼠耳肿胀和DNFB致小鼠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小鼠血中PGE2、TNF-α、IL-2含量降低,呈良好的量效关系。雷公藤水煎液可引起小鼠血中ALT、AST、TBA、TBIL活性升高,PA含量降低;体重增长缓慢,脏器系数增加;大剂量可致肝细胞水肿、浸润。连续给予0.41~1.64 g·kg-1的雷公藤水煎液,对弗氏佐剂所致大鼠关节炎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降低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降低关节炎指数,其机制主要与降低大鼠血中PGE2、TNF-α、IL-2水平,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有关。在此剂量下,雷公藤水煎液在治疗关节炎的同时伴随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日饮食量、饮水量下降,脏器系数增加;血清中ALT、AST、TBI、TBA等肝功能指标的显著变化;肝脏产生病理性损伤。 结论: 雷公藤对巴豆油混合致炎液所致小鼠急性炎症、DNFB致小鼠变态性免疫炎症反应、弗氏完全佐剂致大鼠AA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显著改善不同炎症模型动物的症状,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动物血清中PGE2、TNF-α和IL-2等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有关。雷公藤在发挥不同炎症抑制作用的同时,也引起一定的肝毒性,且呈现一定的“量—毒”关系。雷公藤“剂量—功效—毒性”密切相关,通过对雷公藤药理作用特点、机制和不良反应的认知和表征,为雷公藤药效的评价及其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为临床安全用药和毒副作用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