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抗炎作用的雷公藤“效—毒”关联评价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en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雷公藤水煎液对耳肿胀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和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并进行抗炎作用的初步机制研究和评价,同时对雷公藤水煎液抗炎伴随的肝脏毒副作用进行探讨;揭示雷公藤对不同炎症抑制作用的剂量范围和作用特点,评价其“剂量—药效—毒性”的关联性,为评价雷公藤药效及研发安全高效的抗炎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建立耳肿胀小鼠和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小鼠模型,以耳肿胀抑制率为考察指标,建立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模型,以抗佐剂性关节炎作用为考察指标,观察雷公藤水煎液对动物不同炎症模型的抑制作用;检测各模型动物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探究雷公藤的抗炎作用机制;检测各模型动物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计算动物重要脏器系数,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明晰雷公藤抗炎作用伴随的肝毒性。  结果:  连续多次给予小鼠0.59~2.34 g·kg-1雷公藤水煎液,对巴豆油混合致炎液所致小鼠耳肿胀和DNFB致小鼠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小鼠血中PGE2、TNF-α、IL-2含量降低,呈良好的量效关系。雷公藤水煎液可引起小鼠血中ALT、AST、TBA、TBIL活性升高,PA含量降低;体重增长缓慢,脏器系数增加;大剂量可致肝细胞水肿、浸润。连续给予0.41~1.64 g·kg-1的雷公藤水煎液,对弗氏佐剂所致大鼠关节炎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降低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降低关节炎指数,其机制主要与降低大鼠血中PGE2、TNF-α、IL-2水平,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有关。在此剂量下,雷公藤水煎液在治疗关节炎的同时伴随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日饮食量、饮水量下降,脏器系数增加;血清中ALT、AST、TBI、TBA等肝功能指标的显著变化;肝脏产生病理性损伤。  结论:  雷公藤对巴豆油混合致炎液所致小鼠急性炎症、DNFB致小鼠变态性免疫炎症反应、弗氏完全佐剂致大鼠AA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显著改善不同炎症模型动物的症状,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动物血清中PGE2、TNF-α和IL-2等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有关。雷公藤在发挥不同炎症抑制作用的同时,也引起一定的肝毒性,且呈现一定的“量—毒”关系。雷公藤“剂量—功效—毒性”密切相关,通过对雷公藤药理作用特点、机制和不良反应的认知和表征,为雷公藤药效的评价及其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为临床安全用药和毒副作用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雪上一枝蒿(Aconiti Brachypodi Radix)系毛莨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植物短柄乌头(Aconitum brachypoaum Diels)的药用块根,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具有消炎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痛、风湿痛、关节疼痛、创伤、骨折及手术后疼痛和晚期肿瘤疼痛等症。由于雪上一枝蒿有剧毒,使用不当容易中毒,而目前对雪上一
鼠害对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危害,不仅对农业、畜牧业、工业等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还传染许多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目前,人类对鼠害一般采用药物毒杀的方法,随着急性化学剧毒灭鼠剂的逐渐被淘汰,慢性抗凝血灭鼠剂被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我国目前最常用的灭鼠药物,但是这种灭鼠剂污染生态环境,易发生二次中毒,危害人、畜健康,而且由于鼠类具有较灵敏的嗅觉、味觉和一定的辩伪智能,部分鼠类出血抽搐的死亡情况,常常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