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与实践,直到近年来提出的低碳经济,为在经济层面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在我国,工业经济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各种人为因素已经使城市化和气候变化以危险的方式交织在一起,这要求我国转变现有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推进经济低碳发展。为此我国制定了在2020年碳排放强度基于2005年下降40%到45%的具体减排目标,并将其纳入了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法规也相续出台,为我国整体经济的转型明确了目标,在此后省市区域的执行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的重点。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展开了我国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从区域经济演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将低碳经济视为一个经济发展去碳化的过程,期间有严格的碳排放指标约束,其主要任务是协调区域经济增长、减排目标和人文发展三者的关系,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根据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生态效率理论定义了区域的低碳经济效率,构建出区域低碳经济效率的DEA评价模型,在DEA模型上选择运用具有非径向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Super-SBM模型提高模型计算的精度,碳生产率和HDI作为产出指标充分的反映出区域低碳发展的经济、环境以及人文目标。通过指标模型对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1995年到2010年低碳经济效率的演进规律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我国整体低碳效率呈现出“N”形,且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效率差距并不明显,综合区域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得出我国整体的低碳发展水平较低的结论。进一步将2010年我国30个省市的低碳经济效率值同其HDI指标相结合以评价我国省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以低碳发展水平为依据将我国省市划分为低碳经济发展地区、效率偏低的中碳经济发展地区、投入偏低的中碳经济发展地区和高碳经济发展地区,并结合区域现状提出区域低碳发展的目标与策略。3、以天津市为例,分析了具体区域的低碳经济实现路径。首先,在实证分析上将IPCC公布的能源排放系数同我国能源的实际热值相结合计算出我国能源的CO2碳排放系数,以kaya恒等式作为预测区域碳排放的基础模型,为我国区域碳排放计算以及情景分析提供了简单可行的计算方法;其次,在细致分析天津市碳排放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天津市2010年到2050年的碳排放进行情景分析,给出天津未来的经济发展路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提出天津市的分阶段减排策略,根据天津市生产、建筑和交通碳排放现状,提出天津市未来发展低碳生产、低碳建筑以及低碳交通的具体对策措施。对天津市的研究对同样处于城市化后期的其他省市在研究方法和具体对策上提供了借鉴。4、以区域的行政规模为依据,选择欧盟、东京和伯克利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着重分析了欧盟的低碳发展体系以及东京和伯克利实现区域低碳转型的具体对策。以国外发达地区为标杆,将我国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同其典型经验相结合,构建起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