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后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两次区域化高潮,第一次发生在5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第二次则发生在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区域主义在经历了衰落之后又重新复活和繁荣,引发了人们对国际贸易体系是否会向区域贸易集团化格局转化的担忧。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认识区域主义的作用?这一问题业已成为9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理论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与争议带动了区域一体化理论研究在9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次大的突破。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选择了这个在理论上既属于前沿问题而且目前争议又颇大的焦点问题,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两个方面,探讨区域主义对世界贸易与福利的影响效果。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作者在导论中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两次区域主义高潮发生的原因和特点,并通过比较,总结了两次区域主义高潮的差别。接下来作者对新区域主义所引发的一些主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讨论了区域一体化理论的发展,着重对新区域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些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与归纳。作者根据个人的理解,将90年代以来的理论发展区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以Bhagwati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分析,该派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区域主义的时间动态路径,因此属于动态分析方法。同时结合一些政治经济模型和博弈论中的一些方法,研究区域主义的进程或发展模式及其对多边主义的影响;另一派是以Krugman为代表的经济理论分析,属于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着重讨论区域化程度或区域贸易集团数目对世界福利的影响。在这一章里,作者对这两类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近年来的一些后续发展进行了剖析。 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创新之处。作者在这一章提出了两部门贸易集团模型,从理论上对区域主义与世界福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提出的理论模型是由Krugman的贸易集团模型发展而来,并吸收了Deardoff与Stein等人的比较优势分析方法,而且模型中还包含其他几种重要影响因素,如外部关税、运输成本和内部关税等。该理论模型的最大优点是:一方面同时引入比较优势因素与差异产品贸易,避免了单考虑其中一方面因素所造成的分析偏差;另一方面引入运输成本与内部关税又可以纠正只考虑外部关税所引起的分析偏差。因此本模型与现有的一些主要理论模型相比更趋子合理与完善。在本章的最后,作者根据两部门贸易集团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分析结果证明世界福利与区域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种是Krugman原来所得出的U型关系;另一种是L型关系。而决定两者之间关系究竟属于哪一类型的主要因素是外部关税与比较优势,基于模拟结果,本章给出两种关系类型对应的外部关税与比较优势程度(由边际成本差别衡量)之间参数组合的分布区域。 第四章与第五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其中,第四章采用指标分析法,以历史统计数据为基础,讨论了世界贸易区域化倾向问题。在这一章,作者选择了多种指标分析工具,并对各种指标的优劣进行了辨别,指出了一些广泛使用的指标分析法中的主要问题。通过指标分析,作者指出世界贸易具有较强烈的区域集中倾向,但这种区域偏向既有可能因地缘、历史、文化和语言等“天然”因素而起,也可能因区域贸易协定或安排等人为因素而起,两种因素孰轻孰重,单凭指标分析无法判断,因而需要适当的计量分析方法对各种因素加以剥离,才能作出正确判断。不过从区域贸易集中度和区域贸易倾向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世界贸易的区域化倾向并没有加强的迹象,因此作者认为区域主义会损害多边主义的担忧是没有确切根据的。第五章采用贸易流量引力模型来分析区域贸易集团对区域内贸易的影响效应和对区域开放度的影响效应。作者分别从整个历史时期和历史各个时期两个角度,考察了区域贸易集团的两种贸易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贸易集团从总体上看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对外的开放程度,即区域内外之间的贸易也得到了促进。因此,从实际效果看,区域主义发展并不损害世界福利,它与多边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此外,实证分析结果也解释了第四章所提出的问题,即世界贸易的区域化倾向更大程度上是由历史、文化、地理等因素引起的,区域主义实际上只能算是次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