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水流减缓,库区水环境容量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库水体安全的威胁凸现出来。因而了解库区各区县水环境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现状和特点,对控制该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文献的基础上,以流域管理为目标,对三峡库区开展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详细分类调查,采用等标污染指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各污染源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点源污染的管理和控制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三峡库区各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对水体污染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为:COD5.76%,TN52.18%,TP42.06%,主要污染物是TN、TP;各类农业非点源污染源对水体污染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为:畜禽粪尿41.51%,生活污染21.05%,化肥污染33.21%,渔业污染4.23%,主要污染源是畜禽粪尿、化肥污染、生活污染污染源。重庆主城区、长寿区、巴南区、渝北区、忠县、江津市的等标污染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区县。 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空间分布如下:综合污染Ⅰ型(畜禽粪尿、生活、化肥和渔业污染影响程度较平均,比例相近)的巴南区、长寿区;综合污染Ⅱ型(畜禽粪尿和化肥污染为主,渔业污染影响很小)的重庆主城区、江津市、渝北区、涪陵区、忠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巫山县、巫溪县、秭归县、宜昌市夷陵区、巴东县;畜禽粪尿污染型(畜禽粪尿污染为主,渔业污染影响很小)的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奉节县、兴山县。 有效控制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发展最佳管理措施,采取工程技术,从源头和径流过程减少非点源污染,并借助相应的法规、标准、经济和宣传教育的管理手段保证最佳管理措施的落实。三峡库区可以采用的最佳管理措施包括土地利用技术、生态农业、耕作管理、农田养分管理、渔业养殖的污染控制技术、畜禽养殖的污染控制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梯田、缓冲带、水陆交错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