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中国公益广告发展的现状出发,归纳目前公益广告运行机制存在的各种问题,在转型期背景下,中国社会背景出现个人主义倾向化,因此公益广告要想获得发展需要坚持公益的纯粹性。在对机制的猜想中,笔者以国外运行机制为参考,以中国背景为依据,在公共资源管理的“多中心理论”启示下,建立以企业型非营利组织为主导的公益广告运行的新机制,并构建模型以尝试解决目前公益性与商业性的问题、资金的问题、流程混乱的问题等等。笔者首先借助中国公益广告网庞大的公益广告资料库,从传播系统和管理系统两个角度入手,深度分析公益广告目前的现状,借助拉斯韦尔传播模型分析了公益广告表现出来的传播现状,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分析广告管理系统的问题:公益广告计划与组织主体的缺失与不当;公益广告指挥与协调机制的非流程化和非常态化;公益广告控制与激励措施的主观性和单一性,最终得出公益广告通过引入“主导者”使整个流程清晰化。接着笔者回到背景分析,快速变化的社会存在各种发展趋势,从后福特主义、反传统性和全球化三个维度来看,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个人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在带来民主和开放的同时也带来尖锐的社会问题。在经济方面,长期市场化导致个人拜金主义盛行;在社会生活方面,两级分化严重、人际关系淡漠导致犯罪率上升;全球性问题难以受到重视,公共资产保护意识缺失。这种背景迫切要求公益广告的建设和保证纯粹公益体制的重要性。国外的公益广告运行机制分别是以社会、政府和媒体为主导力量,但由于国情不同,以上模型在中国“水土不服”。经过对中国公益广告主导者进行猜想,借助公益广告代理人、非营利机构负责人的访谈结论,笔者认为:政府倡导服务型转变,是公益广告运行宏观调控的保障,不适合从事微观管理活动;以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为代表的电视台公益广告运行案例表明媒体的两重性与公益的纯粹性要求不能匹配;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与公益广告目的相悖,不可能成为公益广告的主导者。最终,非营利组织即社会的“第三力量”在本质上有成为公益广告主导者的可能。但现有的非营利组织无法解决资金困窘的问题,也无法最大化利用资源,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理论给中国公益广告机制的运行带来多项启示,但必须适应中国国情,中国的“第三力量”在“后发理论”的启发下借用国外的模式而不全盘照抄,从而确定中国公益广告运行机制的特征:本质的非营利性;内部管理的现代性和外部运行的市场性;多中心理论下的“使用者协会”模式;依托政府发展,约束政府控制力。借鉴访谈中的“社会企业”的概念,笔者借助迪斯提出的“企业型非营利组织”,实现组织层面上的公益广告自治管理,形式上采用股份制企业的管理方式,以政府、媒介、企业等各种法人为股东,市场化运作公益广告项目以获得利润,利润不参与任何股东分配,只用于自身组织发展和公益广告的研究和运营。最终建立以中国非营利组织为主导者,监事会、政府、利益相关者为监督者,政府、中国广告协会为激励者立体的“多中心”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