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开篇对投资基金的历史追根溯源。200年来,基金最初因融资设立企业的需求而产生到目前已成为金融投资界的巨擘。与此同时,基金种类,数量,规模迅猛发展,创新层出不穷。目前在中国,从大的分类上,投资基金分为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指数型基金,ETF基金,LOF基金,QDII基金。2010年股指期货推出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基金种类面世。然而面对“百家争鸣”,如何选择及进行绩效评价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事实上,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科学家就绩效评价的方式进行不断探索。本文主要介绍基金收益率评价法,β系数评价法,Treynor系数评价法,Sharpe系数法,Jensen系数法,T-M模型评价法,Fama模型法。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应用的VAR(风险价值)是金融界的重大改革,其在基金评价方面亦做出重要贡献。本文主要使其应用于评价风险及Sharpe系数修正。
然而目前任何一个单一的评价模型都不能够得到一致的认可,故本文考虑利用现有的各式流行评价体系进行因子分析,提炼出能够全方位解释各个评价指标的公共因子,并计算因子得分,比较排名对样本基金进行评级。第二章中的各项指标即为因子分析的基础。
本文采用2008年12月5日至2009年12月4日间的开放式偏股型基金的周收益率作为样本。此期间中国刚刚从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中国股市企稳回升,基金市场的走势进入上升通道。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一方面总因子得分的排名和各个单一指标的排名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共剥离出了三个公共因子即收益因子,风险因子和选择因子。在最终的评级结果中收益因子和风险因子起主导作用,且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