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疼痛所涉及的疾病类型较多,在临床治疗上,除了传统的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也是重要的替代治疗方法。针灸作为非药物治疗领域里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一直受到重视。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上以慢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推荐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针灸,针灸主要包括针刺和艾灸。艾灸是指艾条在施灸局部进行温热刺激,我们前期的临床与研究已经证实,对于KOA患者,在呈现热敏化状态的犊鼻穴位(外膝眼,ST35)进行艾灸治疗(热敏灸),其镇痛效果优于非热敏化状态。本研究采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探讨KOA患者犊鼻穴位热敏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中枢机制。科学问题主要包括:(1)KOA患者慢性疼痛状态下,在中枢相关脑区或核团中是否存在活动性改变?是否存在功能连接组的改变?(2)与正常被试和非热敏态相比,热敏态的KOA患者在相关脑区或核团的功能活动及其功能连接组如何改变?本研究拟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慢性疼痛KOA患者,根据右侧犊鼻穴位热敏化现象的有无分为热敏组35例和非热敏组35例以及年龄、性别等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5例(根据被试在fMRI数据预处理过程的排除标准,最终实际纳入研究的热敏组为30例、非热敏组26例、正常对照组27例)。我们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MRI,R-fMRI)技术中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慢性疼痛和艾灸治疗后KOA患者热敏化和非热敏化不同状态的脑功能活动和同步性变化情况,并以ROI(Region of nterest)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和基于图论的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DC)技术综合探索其功能连接组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正常对照组被试相比,KOA慢性痛患者表现为与感觉和情绪密切相关的多个脑区自发活动增高,功能连接增强:右豆状壳核/右尾状核/右海马/右脑岛/右梭状回/右海马旁回、左颞下回/左颞中回/左梭状回/左枕下回、左缘上回脑区的ALFF值升高;右额下回岛盖部/右脑岛/右中央沟盖/右中央前回/右颞极颞上回/右额下回三角部、右梭状回/右颞下回、左颞上回/左中央沟盖、左额下回岛盖部的ReHo值升高,左楔叶的ReHo值降低;右中央前回的FC值升高;右中央前回、左额下回岛盖部DC值升高。(2)在KOA慢性痛患者上,分别观察了非热敏态穴位施以艾灸(非热敏灸)以及热敏态穴位施以艾灸(热敏灸)对不同脑区的功能活动及其功能连接的影响。结果发现:穴位非热敏灸后,右额中回、右额下回岛盖部的ALFF值升高,右额下回岛盖部的ReHo值升高,右背外侧额上回,左枕上回的ReHo值降低,右枕下回的DC值高。而穴位热敏灸后,表现为在右缘上回/右颞上回、右舌回/右边缘叶、顶下小叶的ALFF值升高,右顶下小叶/右缘上回、右额下回三角部/右额下回岛盖部、左尾状核、左缘上回、左额下回岛盖部、左顶上回的ReHo值升高,左颞上回/左颞中回的ReHo值降低;被试在左背外侧额上回的DC值升高,左颞中回/左颞上回、左豆状壳核的DC值降低。(3)在KOA慢性痛患者上,比较了热敏灸和非热敏灸对脑区功能活动及不同脑区脑功能连接的影响。结果发现:热敏灸相比于非热敏灸,ALFF值显著增强(功能活动增强)的脑区包括右眶部额上回/右直回/右眶部额中回、右额中回、右背外侧额上回、左背外侧额上回,显著减弱的脑区是左缘上回;同时ReHo值显著增强的脑区有左内侧额上回,显著减弱的脑区是左内侧和旁扣带回/左辅助运动区、左丘脑、右舌回、左舌回、左中央后回;FC值显著减弱的脑区是右额中回、左额中回、右枕中回、右楔叶。DC值显著减弱的脑区是右中央后回、右颞极颞上回。综上研究结果,主要结论为:①在KOA慢性痛时,与感觉、情绪和认知相关的多个皮层脑区的功能活动及其功能连接增强,主要在枕叶(枕下回)、颞叶(颞极颞上回、颞下回、颞中回)、丘脑内侧核群及其投射的边缘系统(扣带回、岛叶皮层等)、前额叶等脑区。②尽管热敏灸和非热敏灸都能各自改变不同脑区的功能活动及其功能连接,但热敏灸更能通过增强与认知功能相关的多个额叶脑区(眶部额上中回—额中回—背外侧额上回)的功能活动,同时更显著地抑制与边缘系统(扣带脑回—丘脑—舌回—中央后回)的功能连接。本研究是以临床慢性疼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fMRI进行的脑区功能及其功能连接,对临床上艾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中枢机制进行的初步探讨。各个脑区的功能活动及其功能连接,在慢性疼痛以及艾灸治疗中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