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来到温州的西方传教士百位有余,但留下英文游记作品的只有四位。他们是曹明道(GraceStott)、苏慧廉(WilliamEdwardSoothill)、苏路熙(LucySoothill)以及孙光德(IrvingScott)。本文以这些传教士的作品为文本来探讨他们笔下的温州民间信仰。作者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为理论基础,从跨学科视角切入,分析并论证传教士在言说他者民间信仰的表面下实则在言说自我的基督教形象。对传教士而言,上帝才是万能的主宰,而神灵是自身难保的泥塑雕像,因此挖掘神灵的无能就更突出了上帝的无所不能。但是不可否认,并非所有的传教士都持相同的态度,同一位传教士的态度也并非由始至终一成不变。对于有“孝义”的祖先崇拜和以大学者孔子为首的圣人崇拜,传教士给予了些许容忍。但是无论是容忍抑或是抨击,他们都有意或无意地将自我的基督教形象置于他者的民间信仰形象之上。为达到赞扬基督教形象的目的,传教士不惜笔墨贬低温州的各种信仰。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解析,可以促进西方读者对中国温州的认知及增强中西文化的交流。再者,这也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拓展了领域,尤其是文学和民俗学方面的交叉研究。本文第一章简要概括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具体分析传教士眼中的鬼怪信仰和灵魂信仰形象,同时对比基督教文化中的撒旦形象。第三章阐述的自然神和俗神崇拜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因为神灵崇拜是传教士最憎恶也是最不利于福音传播的信仰。来温不久后,传教士认识到一味的抨击使得传道之路停滞不前,其中的苏慧廉试图在上帝和神灵之间建立所属关系来混淆视听,从而达到传教目的。作为本文的转折点,第四章提出颇有争议的祖先崇拜和圣人崇拜来说明传教士对某些民间信仰存有包容态度,这样可以避免读者产生对本文观点有过于武断的印象。第五章则结合了温州当地的婚俗及丧葬习俗来加强本文的民间信仰形象,从中可见传教士对传统风俗等他者形象的妥协。最后一章的结论部分对前五章内容进行梳理,并再次强调传教士在接触温州民间信仰时突显自我形象而贬低他者形象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