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对有太阳经络颈部疼痛的病人实施两种不同类型的治疗(一组和二组)。此次试验中的这两种类型的治疗组使用了同样的针灸穴位,但是我在治疗二组中添加了4个新的穴位:筋会穴的阳经本神GB13和颧髎SI18,还有井穴处的太阳经络少泽SI1和至阴BL67。
观察并评估两种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疗法并总结两者之间是否有任何的不同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所用。
研究方法:
颈部疼痛现在在西班牙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而且病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去巴塞罗那的Fractal Studio Acupuncture诊所进行治疗所以我在那里参与了研究。大多数的治疗方法,我让他们去病人的家中。其余的治疗方法我可以在我的诊所做。
整个研究都是以易于整合评估与比较治疗效果的为基础设计的。
我一共治疗了60例从门诊部选取的病人,同时将他们随机分为了每组30例病人的2个治疗组(一治疗组和二治疗组)。
总的来选取的标准为不论性别同时拥有太阳处颈部疼痛症状病史的20到60岁的病人。除此之外的标准还会选取以下但不仅限于以下的病例:颈部骨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脊髓癌,炎症或其它系统性疾病,和上颈椎韧带不稳[1]的病人。
在实验研究中我将年龄、性别、疼痛等级和病程作为主要的变量。
在实验研究中,我根据中西医之间的不同之处制定了诊疗的标准。由于太阳筋络的颈部疼痛可能由以上的任意病因造成,所以在这次实验研究中我决定将病因不同的影响排除在外,并专注于在对经络(太阳经络)的治疗研究上。
此两种类型的治疗都将使用同样的针灸点但是我在治疗二组中添加了4个穴位(筋会穴的本神GB13和颧髎SI18,太阳经络处井穴的少泽SI1和至阴BL67)。每个病人都将接受10次治疗,一天一次每周5天。整个疗程总共2周。
数据的收集开始于病人们的第一次来访时,使用V.A.S.疼痛等级评估让病人从1-10级中评估自己所处的疼痛等级。第一次记录于第一次治疗开始前,最后一次记录于第10次治疗结束后,以此来评估病人们的情况是否有好转。
为了可以更加清晰和具体的描述结果,我设计了4组治愈等级用来描述两治疗组的疗效(A,B,C,D级)其中A代表剩余疼痛等级为0即治愈,B代表疼痛等级降低了5-9个等级即显效,C代表疼痛等级降低了2-4个等级即疗效有效,D代表疼痛等级降低了0-1个等级即无效。
描述性的数据被整理并用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对年龄、病程、前疼痛V.A.S.等级和后V.A.S.疼痛等级使用了T检验,对年龄使用了卡方分析。最后对两组治疗组的疗效等级的对比使用了秩和检验。
研究结果:
在两组治疗前后在年龄、性别、病程及前疼痛等级上的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说两组病例可以互相对比。通过T检验,两组病例在年龄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0.178,P=0.859)。通过T检验,两组病例在病程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1.050,P=0.301)。通过卡方分析,两组病例在年龄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x2=0.067,P=0.796)。通过T检验,两组病例在前疼痛等级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1.553,P=0.127)。
在疗程结束后两组病例在V.A.S.疼痛等级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这两组病例,可以发现在疗程后的V.A.S.等级上两组病例并无统计学的意义(t=1.742,P=0.0871。
通过秩和检验,两组治疗组的疗效等级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Z=0.603,P=0.546)。
研究结论:
两组治疗组同时对太阳处的颈部疼痛有着积极的疗效,在60例病人中达到C级有效(疼痛等级下降2-4个等级)的有39例。
达到B级显效(疼痛等级下降了5-9个等级)的病例数量占第二位,为13例。
达到A级治愈(疼痛等级降为0等级)的病例数量与达到D级无效(疼痛等级下降了0-1个等级)的病例数量一致,为4例.
所以,两组病例同时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根据病例的治愈率来说治疗组一的结果稍好于治疗组二(治疗组一:96.67%的病例情况得到提高;治疗组二:90%的病例情况得到提高)。但根据统计学上的分析来看治疗组一和治疗组二在治疗效果上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Z=0.603,P=0.546)。
对有太阳经络颈部疼痛的病人实施两种不同类型的治疗(一组和二组)。此次试验中的这两种类型的治疗组使用了同样的针灸穴位,但是我在治疗二组中添加了4个新的穴位:筋会穴的阳经本神GB13和颧髎SI18,还有井穴处的太阳经络少泽SI1和至阴BL67。
观察并评估两种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疗法并总结两者之间是否有任何的不同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所用。
研究方法:
颈部疼痛现在在西班牙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而且病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去巴塞罗那的Fractal Studio Acupuncture诊所进行治疗所以我在那里参与了研究。大多数的治疗方法,我让他们去病人的家中。其余的治疗方法我可以在我的诊所做。
整个研究都是以易于整合评估与比较治疗效果的为基础设计的。
我一共治疗了60例从门诊部选取的病人,同时将他们随机分为了每组30例病人的2个治疗组(一治疗组和二治疗组)。
总的来选取的标准为不论性别同时拥有太阳处颈部疼痛症状病史的20到60岁的病人。除此之外的标准还会选取以下但不仅限于以下的病例:颈部骨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脊髓癌,炎症或其它系统性疾病,和上颈椎韧带不稳[1]的病人。
在实验研究中我将年龄、性别、疼痛等级和病程作为主要的变量。
在实验研究中,我根据中西医之间的不同之处制定了诊疗的标准。由于太阳筋络的颈部疼痛可能由以上的任意病因造成,所以在这次实验研究中我决定将病因不同的影响排除在外,并专注于在对经络(太阳经络)的治疗研究上。
此两种类型的治疗都将使用同样的针灸点但是我在治疗二组中添加了4个穴位(筋会穴的本神GB13和颧髎SI18,太阳经络处井穴的少泽SI1和至阴BL67)。每个病人都将接受10次治疗,一天一次每周5天。整个疗程总共2周。
数据的收集开始于病人们的第一次来访时,使用V.A.S.疼痛等级评估让病人从1-10级中评估自己所处的疼痛等级。第一次记录于第一次治疗开始前,最后一次记录于第10次治疗结束后,以此来评估病人们的情况是否有好转。
为了可以更加清晰和具体的描述结果,我设计了4组治愈等级用来描述两治疗组的疗效(A,B,C,D级)其中A代表剩余疼痛等级为0即治愈,B代表疼痛等级降低了5-9个等级即显效,C代表疼痛等级降低了2-4个等级即疗效有效,D代表疼痛等级降低了0-1个等级即无效。
描述性的数据被整理并用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对年龄、病程、前疼痛V.A.S.等级和后V.A.S.疼痛等级使用了T检验,对年龄使用了卡方分析。最后对两组治疗组的疗效等级的对比使用了秩和检验。
研究结果:
在两组治疗前后在年龄、性别、病程及前疼痛等级上的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说两组病例可以互相对比。通过T检验,两组病例在年龄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0.178,P=0.859)。通过T检验,两组病例在病程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1.050,P=0.301)。通过卡方分析,两组病例在年龄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x2=0.067,P=0.796)。通过T检验,两组病例在前疼痛等级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1.553,P=0.127)。
在疗程结束后两组病例在V.A.S.疼痛等级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这两组病例,可以发现在疗程后的V.A.S.等级上两组病例并无统计学的意义(t=1.742,P=0.0871。
通过秩和检验,两组治疗组的疗效等级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Z=0.603,P=0.546)。
研究结论:
两组治疗组同时对太阳处的颈部疼痛有着积极的疗效,在60例病人中达到C级有效(疼痛等级下降2-4个等级)的有39例。
达到B级显效(疼痛等级下降了5-9个等级)的病例数量占第二位,为13例。
达到A级治愈(疼痛等级降为0等级)的病例数量与达到D级无效(疼痛等级下降了0-1个等级)的病例数量一致,为4例.
所以,两组病例同时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根据病例的治愈率来说治疗组一的结果稍好于治疗组二(治疗组一:96.67%的病例情况得到提高;治疗组二:90%的病例情况得到提高)。但根据统计学上的分析来看治疗组一和治疗组二在治疗效果上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Z=0.603,P=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