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护理风险管理理论为支撑,以专家函询为指导,构建护士非计划性拔管防范培训课程内容,为临床护士进行非计划性拔管的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1)系统评价再评价:检索知网、万方、维普、Sino Med、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因素,采用AMSTAR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GRADE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分级,初步形成护士非计划性拔管防范培训课程内容条目池。(2)回顾性分析:对某三甲医院上报的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非计划性拔管风险因素,进一步补充护士非计划性拔管防范培训课程内容条目池。(3)质性研究:对护士和患者进行访谈以了解护士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培训需求和患者带管期间的需求情况,进一步补充护士非计划性拔管防范培训课程内容条目池。第二部分:采用德尔菲法对各条目池进行评价,最终形成护士非计划性拔管防范培训课程内容。对条目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频数、均数加减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课程构建的可靠性以专家的积极性、权威性、意见集中程度和意见协调程度进行分析;专家的积极性以有效回收率和意见提出率表示;专家的权威性为熟悉程度系数和判断依据系数的算术平均值;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以专家对各条目重要性评分的均数加减标准差及满分比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以各个条目的变异系数和整体Kendall’s W表示。结果:第一部分:(1)系统评价再评价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AMSTAR评价结果显示,7篇文献以低质量和中等质量为主,无高质量文献。GRADE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非计划性拔管风险因素的证据质量均以极低质量为主,无高质量证据支持。非计划性拔管风险因素包括患者相关因素、护士相关因素、镇静相关因素和约束方面。(2)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91例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患者的临床诊断多以癌症为主(21.98%)。91例非计划性拔管涉及的管道主要以胃管为主(21.98%)。非计划性拔管风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74.73%)、陪护人员方面(3.30%)、医护人员方面(13.19%)、管道方面(16.48%)、约束(15.38%)和人力资源(1.10%)方面。(3)质性研究结果:共访谈19位护士和16位患者。护士和患者的需求归纳为:管道相关知识、风险评估知识、风险因素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和护患沟通技巧知识、非计划性拔管的处理措施、约束相关知识。以系统评价再评价、回顾性分析和质性研究的结果为基础,参考《临床管道护理学》、《临床管道护理手册》初步制定护士非计划性拔管防范培训课程内容条目池,包括4个一级条目,21个二级条目、82个三级条目。第二部分:3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是92.86%、100%和100%;意见提出率分别是42.31%、19.23%和0;权威系数分别是0.87、0.90和0.91;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213、0.267和0.344,并通过卡方检验均显示P<0.001。最终形成了护士非计划性拔管防范培训课程内容包括一级条目4个,二级条目19个、三级条目71个。结论:经过3轮专家函询,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基于护理风险管理理论的护士非计划性拔管防范培训课程内容”,专家的权威系数较高且意见集中,专家的积极性和可靠性较好,函询结果可靠性高,可作为临床护士进行非计划性拔管培训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