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我国牡丹育种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已培育出数百上千个优良品种,极大地丰富了牡丹品种群,并逐渐在园林绿化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我国牡丹育种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以革质花盘亚组的种类为亲本,鲜有肉质花盘亚组的参与。河南洛阳伏牛山区中国芍药科野生种迁地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劳作,将肉质花盘与革质花盘亚组的牡丹进行远缘杂交,得到许多性状极其优良的新品种。本文以迁地保护中心内的37个远缘杂交后代(亚组间杂交后代27个,亚组内杂交后代10个)及其亲本共计57个品种为试验材料,从花粉、形态性状以及染色体核型三方面分别进行研究,运用数量分类法分析性状与样本的距离系数,以期找出牡丹远缘杂交过程中的遗传趋势,为日后的杂交工作提供参考,所得结论主要如下:].亚组间杂交后代花粉畸形率较高,萌发率非常低;组内杂交后代花粉畸形率较低,萌发率较高。57个试验材料的花粉粒形状除‘夜光杯’为长球形外,其余均为超长球形。亚组间杂交后代的花粉粒大小多数小于双亲,外壁纹饰多与父本保持一致。亚组内杂交后代花粉粒大小或介于双亲间,或大于双亲。个别品种的花粉网脊出现有明显区别的两种纹饰类型。2.杂交后代在主要观赏性状上的遗传趋势:随着父本花瓣轮数的增加,以单瓣型为母本的杂交后代花型逐渐向较高级花型发展;花色遗传没有明显的偏父或偏母趋势,白色相对于其他色系的遗传力较弱,黄色具有较强的遗传力;有斑相对无斑是显性性状;花盘质地与心皮是否被毛连锁遗传,花盘革质与心皮被毛呈显性性状;花径的遗传具有较强的偏母性;叶型遗传也表现出一定的偏母性,但与花盘质地高度相关。3.57个种或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0条,染色体长度在7.80-22.00μm之间,臂比均值在1.85~2.59之间,核型不对称系数介于59.25%~65.65%之间,总体表现为较为对称的染色体核型。核型公式共发现有三类:(1)K(2n)=10=4m+4sm+2st;(2)K(2n)=10=6m+2sm+2st,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型公式;(3)K(2n)=10=8m+2st。核型类型均为2A型,未观察到染色体随体。4.39个性状的R型聚类结果显示,所选取的39个性状基本保持独立分散的状态,没有聚为明显的几类,少数几个性状表现为两两相关。亚组间远缘杂交组合的Q型聚类结果显示,同一组合的杂交后代有些能够聚合在一组,有些则不能。父本材料中与黄牡丹杂交并产生后代的品种多数与黄牡丹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参与本次Q型聚类的25个亚组间杂交后代中除‘彩盘献瑞’外,其余24个品种可能是亚组间远缘杂交真杂种。革质花盘亚组内Q型聚类结果显示,有共同亲本的杂交后代多数能够聚合在一组。33个形态性状经主成分分析共选出11个主成分。11个主成分中,生殖器官性状可以基本代表牡丹杂交后代品种的主要形态性状,说明相对其他性状,生殖器官性状在牡丹品种分类和鉴定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