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上个世纪年代末,中国经济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规模质量还是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也暴露出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但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不高的现实国情也说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从根本上说就是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以较高的劳动消耗较低的劳动效率换来的,这导致了我国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从我国经济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方式根本转变的客观需要出发,必须综合考虑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问题。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是获得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本论文旨在综合运用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内涵及特点、评价模型。以期对相关研究与评价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界定了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内涵。本文认为必须从发展度、子系统内部协调度以及系统间的协调度这三方面来综合考虑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状况。并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特征、目标、约束条件进行全面阐述。应用共生理论分析了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共生关系,构建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和协调发展的互惠共生模型。通过对模型均衡条件的稳定点进行解析,得出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共生发展的一些结论: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彼此促进的作用是明显的,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协调就是发展不同步,以致供需不对称。在发展不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中,合作的作用大于竞争的作用。(2)利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办法筛选指标,并采用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全国各省区市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指数,发现各地区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但存在很明显的地域差异,且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发现:科技进步加快能够通过正向的溢出效应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越加明显,体现了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经济增长水平的稳步提高对于促进科技进步也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对科技进步冲击的响应大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冲击的响应。(3)建立了基于DEA方法的子系统内部协调度评价模型,基于距离协调度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度评价模型,在综合考虑协调与发展基础上,提出测度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对中国各省区市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从整体上看在不断趋好。从地域上看呈东强西弱,地区差异明显,但这种差异从2006年开始在缓慢缩小。(4)用Theil指数法分析了东中西三大地域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差异。研究发现,协调水平区域差异2001到2003年呈上升趋势,2003到2006年呈下降趋势,2007年后协调水平区域差异一直保持较低的值。东部地带的Theil指数在三大地带中最大,且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带及二者之和,说明东部的内部差异远超过中、西部地带,发展很不平衡。从变动过程考察,东部地带的Theil指数呈波动特征,但总体上差异份额有缩小趋势。(5)将地区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度作为系统发展效率的评价指标之一,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2001-2012年间各地区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系统发展的综合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发现:各地区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效率都较好,且与该地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有较强的联系。从东中西这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综合效率最高,同样呈东强西弱态势。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利用灰色预测法对全国各地区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作了预测。并从科技投入支撑科技创新对策研究,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对策研究这两方面提出了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