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垂体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在颅内肿瘤中仅低于胶质瘤和脑膜瘤,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垂体腺瘤的手术效果良好率约为60%~90%,但仍有7%~35%的复发率,尤其是侵袭性肿瘤,由于存在手术“死角”,单纯手术难以全切,其复发率更高。目前,除了一部分PRL、GH腺瘤可以利用溴隐停等药物治疗外,手术切除肿瘤辅以放射等治疗仍旧是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段。对于无功能性腺瘤、ACTH腺瘤和对溴隐停、生长抑素类药物治疗无效的GH、PRL腺瘤,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未全切肿瘤的患者术后常常需要接受放射治疗,以防止肿瘤复发。过多的肿瘤切除和放射剂量,都可能损伤正常的垂体前叶组织,导致不同程度的垂体功能低下综合征,从而被迫进行激素替代治疗。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PAR)属于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是一类细胞核转录的调节因子,包括α,β,γ三种亚型。在大多数组织细胞中PPAR-α、β和γ是共同表达的,但表达水平相差悬殊。PPAR的生物学功能复杂,可参与调节脂质代谢与糖代谢、脂肪细胞分化和能量平衡、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及肿瘤细胞的分化与凋亡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其中PPAR-γ研究最多,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脂肪的合成,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PAR-γ激动剂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涉及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及分化、抑制血管生成和降低肿瘤侵袭能力等各个方面。目的本实验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PPAR-γ在垂体腺瘤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其在侵袭性组与非侵袭性组之间、各种内分泌类型腺瘤之间分布与表达差异,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1、材料随机选取2006-01~2007-10期间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垂体腺瘤手术标本86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0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39.3±1.4)岁;其中侵袭性组54例,非侵袭组3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占63%,非侵袭性占37%。PRL型36例,GH型25例,ACTH型13例,多激素型4例,无功能型8例。所有病例诊断均有术后的免疫组化病理证实。2、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PAR-γ在垂体腺瘤石蜡标本中的表达阳性率,对两组之间阳性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研究结果:1、在86例垂体腺瘤组织中,PPAR-γ阳性例数为51例,阳性率为59.3%,其中男性阳性率58.3%,女性阳性率60.5%。经统计学分析,PPAR-γ在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54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PAR-γ的阳性例数为40例,阳性率为74.1%。在32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PAR-γ的阳性例数为11例,阳性率为34.4%。经统计学分析,PPAR-γ在侵袭性与非侵袭垂体腺瘤之间的表达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研究PRL及GH型垂体腺瘤中PPAR-γ在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肿瘤之间的表达,同样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3、在36例PRL型垂体腺瘤组织中,PPAR-γ的阳性例数为20例,阳性率为55.6%。在25例GH型垂体腺瘤组织中,PPAR-γ的阳性例数为14例,阳性率为56%。在13例ACTH型垂体腺瘤组织中,PPAR-γ的阳性例数为12例,阳性率为92.3%。在4例多激素型垂体腺瘤组织中,PPAR-γ的阳性例数为1例,阳性率为25%。在8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组织中,PPAR-γ的阳性例数为4例,阳性率为50%。经统计学分析,PPAR-γ在PRL型与ACTH型垂体腺瘤之间的表达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ACTH型与GH型垂体腺瘤之间的表达同样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GH型与PRL型垂体腺瘤之间的表达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PPAR-γ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不存在性别之间的显著性差别。2、PPAR-γ在侵袭性与非侵袭垂体腺瘤之间的表达存在显著的差异,提示肿瘤的侵袭性与PPAR-γ之间存在相关性,对潜在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3、PPAR-γ在ACTH型与PRL、GH型垂体腺瘤之间的表达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GH型与PRL型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别。这种表达差异可能预示着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对于PPAR-γ激动剂的不同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