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文学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简洁凝练,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且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它以有限的文字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是文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加大了其英译的难度。在翻译过程中,诗歌的形式美感和丰富内涵不可避免地会有所流失,但诗歌翻译对本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都有重要作用。和合翻译论是翻译与中西方哲学相结合的理论,是现代翻译的一个新概念。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字在思想、情感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是主客体之间通过积极地相互融突,进行和合转换,最终和合生成新译文的过程,符合和合本体论的特征和要求。同时,翻译是译者用心投入阅读,通过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体悟原文的意义,最后用适当的目的语翻译出来,是和合认知的体现。其次,译者对作者和读者都负有责任,译者要尊重和信任原作者,倾听作者的声音,从而在译本中准确传达作者的意思,同时译者要对读者发出邀请和召唤,鼓励读者通过译本来了解原文,这是对翻译的“诚”的态度和伦理的体现。此外,翻译也是一次审美活动,原文就是一件艺术品,译者要通过对其形式的描摹和内容的传达来再现原作的神韵,这本身就是一个审美和合的过程。最后,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适量吸收,实现自身文化的发展,也努力促进全球文化的和谐与多元发展。和而不同,不仅是和合文化的要求,也是对翻译的考验。综上,翻译的诸要素与和合学的各个观点进行了有机结合,融合形成了新的翻译概念,对翻译具有解释力。基于这个理念,本文拟认为和合翻译论对《诗经》的英译实践上也具有指导作用。本文运用和合翻译论,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诗经》的国内外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而言,在横向维度上,译者遵循和合翻译论可以在语言学和非语言学的层面上实现和合翻译,即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之间的和合。首先,译者对原文语言各元素进行认知,并用恰当的译文语言进行表达;其次,译者要了解原文语言各元素赋予原作的文化信息,并用译入语将其呈现出来;此外,译者还要关注源语言及原文文化赋予原作的艺术特色,并通过译文语言元素和译入语文化呈现出来。在纵向维度上,译者与原文作者、隐含的作者、译者自身以及未来读者进行对话,实现和合翻译,即翻译主体间的和合。首先,译者与原作者进行多层次的对话,认知和理解原作的意义;其次,译者与隐含的作者进行对话,了解原作者通过隐含的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同时与自身进行对话,提醒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最后,译者与译文读者进行对话和交流,让译者来决定译文的命运。和合翻译论作为一种翻译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视角,它契合了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即通过两种语言的平等对话,实现两种文化的和谐交流与发展。同时,和合翻译论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和合学”沃土,以主客体的和合为本质特征,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展开翻译中诸要素的冲突与融合,最终和合实现原作生命力的延续,本身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生过程,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将和合翻译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研究中是可行且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