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麻醉过程中不合适的通气模式会给患者带来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ion- associated lung injury, VALI),导致肺部气压伤、容量伤、萎陷伤及生物损伤,引发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肺部并发症是导致手术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术后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增加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能有效降低术后病死率,改善患者术后预后。术中保护性通气策略是否能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文献报道不多,且文献观点也存在争议。近期有学者发现,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ung-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即小潮气量(]Low Tidal Volume,LVT)、合适的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及间断的肺复张(Recruitment Maneuvers, RM),与传统的大潮气量通气(High TidalVolume, HVT)模式相比,可以减少肺部条件不好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中老年患者术后容易发生肺部并发症,但目前还没有文献明确是否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减少中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中老年患者开腹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探索中老年患者术中合适的通气策略。方法2014年11月至2015年03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麻醉科80例在全麻下行腹部开腹手术的55-85岁的患者纳入研究,本试验通过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肺保护性通气组(潮气量6-8ml/kg理想体重、PEEP及间断肺复张)和非肺保护性通气组(潮气量10-12m1/kg理想体重)。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相同的麻醉机,给予相同的生命体征监测方法、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气道管理、血流动力学管理、液体管理及术后镇痛方式。从麻醉诱导插管后开始每小时测一次动脉血气,每两小时取静脉血血清测炎症介质(IL-8、TNF-α),直至手术结束。术后24小时后再次查动脉血气及检测炎症介质,并在术后一周内观察患者有无肺部并发症,观察患者住院天数(包括在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以及30天内病死率。结果肺保护性通气组(LVT组)和非肺保护性通气组(HVT组)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术前患者身体状况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围术期管理方面,包括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管理、液体管理、术后疼痛管理等均一致,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围术期血常规及血气检查结果无差异,IL-8及TNF-α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内,LVT组和HVT组两组患者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40.0%和33.3%(P=0.424);咳嗽咳痰的发生率分别为63.3%和46.7%(P=0.27);肺部听诊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30.0%和36.7%(P=0.726)。两组患者在术后7天内肺部感染等肺部并发症(PPC)的相关症状和体征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LVT组和HVT组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7.2±8.3天和17.6±6.9天(P=0.882),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30天内的病死率均为0,没有差异。结论与非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相比,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并没有改善患者术后7天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