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对比观察温针灸、电针、温针灸加电针三种针灸方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影响,比较三种疗法对本病的疗效差异,以寻求治疗中风后遗症更有效的方法。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温针灸组、温针灸加电针组,每组30例,取穴参照第五版教材《针灸学》中的法则。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效评价指标以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I)、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比较为依据。临床治疗结束后汇总资料,研究数据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时,采用非参数检验或卡方检验。研究结果:①经治疗,温针灸组、电针组、温针灸加电针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0.00%、83.33%、96.66%。经Ridit析,温针灸和温针灸加电针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和温针灸加电针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针灸加电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组和单纯电针组。②从改良Rankin量表来看,三组治疗前后均有差异,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其中,电针组下降0.05±1.19,温针灸组下降1.56±0.89,温针灸加电针组下降1.97±0.72。经统计分析,三组治疗后改善程度依次是温针灸加电针组、温针灸组、电针组。③从BI评分观察,三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评分依次比治疗前升高。其中,电针组升高3.83±3.63,温针灸组升高15.83±11.07,温针灸加电针组升高20.83±10.51。统计结果得出温针灸加电针组的疗效最好,温针灸组次之,电针组第三。④从SSS评分得出,三组治疗前后评分有差异,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升高。其中,电针组升高1.10±1.90,温针灸组升高4.53±1.96,温针灸加电针组升高9.63±1.27。统计结果比较后提示:三组SSS评分治疗程度温针灸加电针组最佳,温针灸组次之,电针组最差。⑤从SSS量表中的意识评分得知,三组治疗前后都有差异,差值依次为温针灸组0.35±1.02,温针灸加电针组0.74±1.03,电针组0.76±1.12。经统计分析,三组在改善患者意识方面的效果电针组和温针灸加电针组较好,但两组差别不明显,温针灸组次之;语言功能评分:三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差异,差值分别为温针灸加电针组0.80±0.55,温针灸组0.83±1.58,电针组0.86±1.01,三组差异不明显;肌力恢复评分:三组治疗前后均有差异,温针灸组1.73±2.91,电针组2.05±3.02,温针灸加电针组3.73±2.82。经统计分析三组疗效最佳的是温针灸加电针组,电针组次之,温针灸组最次。研究结论:①温针灸、电针、温针灸加电针三种治疗方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均有效,都可以改善患者后遗症期的生活质量。②对气虚血瘀证的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三组治疗方案总有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温针灸加电针组、温针灸组、电针组,其中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温针灸或电针治疗。③从改善患者意识方面而言,温针灸加电针组与单纯电针组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三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但是差异性不明显;温针灸加电针组对后遗症期的肌力恢复效果优于单纯温针灸组和单纯电针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