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可靠、创伤小、花费少、可避免对侧椎旁肌的剥离,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该术式技术含量高,操作难度大,尤其是椎板关节突螺钉微创经皮置入技术,往往需要在多次透视辅助下方能完成。另外,如果螺钉置入不能一次成功,很难再行钉道调整,所以机器人辅助技术对该术式的临床应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探讨脊柱机器人辅助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置入的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获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行腰椎CT检查但无腰椎器质性病变患者的原始CT数据,共30例,年龄为21-65岁,将所有CT原始数据传输至Mimics三维重建软件中,获取最终的三维重建立体图像并模拟置入椎板关节突螺钉,沿进钉点分别测量螺钉内倾角、螺钉头倾角、椎板上下缘厚度及螺钉长度等相关数据;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的患者,固定方式采用减压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A组应用Mazor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置入椎板关节突螺钉,B组采用常规X线透视引导经皮微创置入椎板关节突螺钉,统计术中置入每枚椎板关节突螺钉所需放射次数、时间及钉道调整次数,统计术后及各个随访阶段评估生存质量相关量表(VAS评分、ODI指数),记录术中发生的硬膜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根据复查X线、CT对螺钉进行分级判断其准确性。结果:测量结果表明,螺钉内倾角从L1/2节段到L5/S1节段逐渐减小,由51.22±0.11°减至33.70±0.12°,螺钉的头倾角从L1/2节段到L5/S1节段逐渐减小,自49.43±1.21°减至37.56±0.23°,椎板的厚度从上往下逐渐减小,下缘椎板自6.81±0.31mm减至4.63±1.30mm,上缘椎板自6.72±0.11mm减至4.42±0.78mm,螺钉长度自从L1/2节段到L5/S1节段逐渐增长,自3.89±0.77mm增至5.45±0.76mm。经机器人辅助置钉组24人,经常规X线透视引导组31人,平均年龄在47.3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2.3月,从生存质量相关量表来看,两组患者术前的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与术后结果比较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螺钉优良率为92.3%,B组螺钉优良率为82.9%,A组平均置入每根椎板关节突螺钉时间为11.7±1.5分钟,B组平均置入每根椎板关节突螺钉时间为22.7±0.8分钟;A组平均透视次数为7.2±1.2次,B组平均透视次数为18.3±3.1次;A组平均钉道调整次数为0.7±1.2次,B组平均钉道调整次数为2.5±1.6次。结论:机器人辅助经皮置入椎板关节突螺钉技术准确、安全、可靠,与传统X透视辅助置入技术相比,还可显著减低术者和病人的X线辐射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