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Ⅰ型(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I,CRPS-I)是一种好发于四肢的慢性疼痛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预后高度可变、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往往带给患者较高的经济负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CRPS-Ⅰ型人群中上肢的发生率远高于下肢。目前已提出的动物模型更多地模拟了下肢CRPS-Ⅰ型。贴近于临床真实情况的动物模型更有利于临床前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成功转化,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上肢CRPS-Ⅰ型动物模型。有氧运动具有简便易行、方式多样、低价的特点。已有研究证明有氧运动可对某些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产生镇痛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缓解CRPS-Ⅰ型疼痛的研究尚少。目的:1.建立一种上肢CRPS-Ⅰ型大鼠模型。2.在上肢CRPS-Ⅰ型大鼠模型中,初步探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CRPS-Ⅰ型的镇痛效果。方法:1.第一部分:选取270g-290g健康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n=6,上肢CRPS-Ⅰ型模型组(CRPS-I组):n=18。CRPS-I组用一内径为3.5mm的O型丁腈橡胶圈套扎大鼠左前肢近腕关节处,3h后切断橡胶圈恢复再灌注;Sham组用一切断的内径为3.5mm的O型丁腈橡胶圈松散包绕大鼠左前肢近腕关节处,3h后移除。于不同时间点动态观察2组大鼠患侧前肢的大体形态,患侧及健侧前爪皮温差、爪厚度差、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热刺激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用ELISA法分别检测CRPS-I组大鼠造模前、再灌注后1d、再灌注后7d、再灌注后28d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2.第二部分:选取270g-290g健康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n=6,上肢CRPS-I模型组(CRPS-I组):n=6,跑台干预组(CRPS-I+E组):n=6。CRPS I组及CRPS I+E组按照第一部分造模方法建立上肢CRPS-Ⅰ型大鼠模型;造模后CRPS-I+E组先进行3天适应性跑台训练,后行7天中等强度有氧跑台运动;control组及CRPS-I组不加任何干预。7天正式跑台运动结束后分别测量三组大鼠PWMT值,用ELISA法测定三组大鼠血清SP水平。结果:1.第一部分:(1)与Sham组相比,CRPS-I组大鼠患侧前爪在O型橡胶圈套扎过程中出现缺氧紫绀现象,于去除O型橡胶圈恢复再灌注后30min出现明显充血红肿;造模后大部分大鼠出现前爪趾屈呈半握拳状的异常姿势,并于再灌注后5天左右得到缓解。(2)与Sham组相比,造模后30min、24h观察到CRPS-I组大鼠患侧前爪较健侧显著增厚(P<0.05);于造模后48h后恢复正常(P>0.05)。(3)与Sham组相比,造模后30min、2h、4h观察到CRPS-I组大鼠患侧前爪皮温较健侧显著增高(P<0.05);造模后24h,CRPS-I组患侧皮温仍高于健侧,但与Sham组相比,两组皮温差值不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造模前Sham组与CRPS-I组相比双侧前爪PWM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Sham组相比,造模后5d、7d、14d、21d、28d观察到CRPS-I组患侧前爪PWMT显著降低(P<0.05),提示CRPS-I组大鼠患侧前爪出现了机械痛觉过敏,且至少可维持4周;4周内观测期内,偶有CRPS-I大鼠健侧偶发出现PWMT值明显降低,但经综合统计分析,与Sham组健侧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与Sham组相比,造模后5d、7d、14d、21d未观察到CRPS-I组大鼠患侧及健侧前爪PWTL降低(P>0.05),提示CRPS-I组大鼠双侧前爪并未出现热痛觉过敏现象。(6)与造模前相比,再灌注后1d及再灌注后7d CRPS-I组大鼠血清SP水平显著升高(P<0.05),再灌注后28d血清SP水平与造模前相比已无统计学差异(P>0.05)。2.第二部分:(1)与CRPS-I组大鼠相比,中等强度有氧跑台运动干预后,CRPS-I+E组大鼠患侧前爪PWMT显著升高(P<0.05),表明其患侧前爪机械痛觉过敏程度减轻。(2)与CRPS-I组大鼠相比,中等强度有氧跑台运动干预后,CRPS-I+E组大鼠血清SP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1.通过诱导大鼠前肢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建立上肢CRPS-Ⅰ型动物模型,该模型模拟了CRPS-Ⅰ型患者肢体红肿、皮温升高、机械痛觉过敏(至少维持4周)等临床表现,可作为人类CRPS-Ⅰ型发病机制及疗法研究的有益工具。2.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发挥镇痛作用,降低CRPS-Ⅰ型大鼠伤害性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