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具有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传媒学等多学科背景的语篇分析流派,批评性话语分析近二十年来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目的在于,借助批评性的分析揭示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及其对语篇的影响。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将新闻语篇作为最主要的分析对象。目前,国内专门针对教育类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从概念功能的角度,以中、美教育类新闻报道的文本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对象,展开对比研究。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媒体是如何运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手段来构建其自身形象以及教育类新闻报道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本论文以费尔克劳夫三维分析理论为框架,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对中美教育类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文本层面,从及物性、分类和转换系统角度考察了所选新闻报道的语言特征;社会实践层面,结合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阐释了新闻语篇中蕴含的意识形态。新闻作为一种实践的产物,尽管一再被强调是公正客观的,但仍然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影响。新闻报道并非不偏不倚地反映客观现实,其语言的选择是特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当权者将其意识形态隐藏在字里行间。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进一步证实了批评话语分析是揭示语言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有力工具;费尔克劳夫三维理论在具体文本释义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结合,凸显出语言工具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和作者写作过程中的意义,揭示出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识冲突。本研究结合中美教育新闻,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探讨人才培养上,特别是教育新闻报道所体现出的中美不同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其结论如下:1)课程论,体现了西方教育自由品性;中国教育倡导权威性及传统的伦理精神;2)教学方法论,西方教育提倡科学理性和实验精神;中方强调道德省悟并形成注经传统;3)理想人格,西方注重个性人格的培养,追求人格的自由独立性;中国主张社会本位,强调群体人格的塑造。4)人性与教育功能,西方注重人的理智本性;中国注重人的道德本性。其实践意义在于帮助读者提高批评阅读能力,提高对新闻媒体的反控制意识,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培养人才的思维模式提出可行性建议,也可以有效避免学习者被看似客观中立的新闻语言所操纵或误导,因此,本研究对教育实践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