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经济作物,在南方水稻种植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甚少。近年来,随着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水稻种植区得到大力推广,这为水稻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与之配套的水稻水肥一体化技术缺乏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盆栽试验进行水稻水肥一体化研究,研究了不同追肥期、氮肥种类、氮肥用量、追肥次数以及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形态指标、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提出了水稻水肥一体化制度,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追肥期和追肥次数对水稻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次追肥即采用分蘖期和抽穗期追肥较为合适,分蘖期追肥有利于改善水稻植株外在形态,抽穗期追肥能够促进干物质积累,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2次追肥处理水分生产效率比3次追肥和4次追肥分别高19.0%和26.5%,2次追肥氮素吸收利用率最高,为45.63%,比4次追肥氮素吸收利用率提高了 4.4%。(2)比较了不同种类氮肥作用下水稻生理指标和产量,结果表明硫酸铵可用作水稻水肥一体化选用的氮肥品种。硫酸铵处理能够显著促进水稻分蘖,获得更高的株高和叶面积,改善水稻外在形态;选用硫酸铵时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相较于常规处理分别提高了 7%和4.5%。硫酸铵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达到18.79kg/kg,氮素吸收利用率比常规处理高9.9%,氮肥偏生产力比氯化铵和常规处理分别高20.9%和15.1%。(3)对不同秸秆还田量的还田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半量秸秆还田效果最好。半量秸秆还田能够促进水稻分蘖,提高叶面积指数和抽穗灌浆期的光合作用,促进干物质积累。半量秸秆还田时水稻产量最高,比无秸秆还田处理产量提高了 6.2%,同时氮素吸收利用率比无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 10.5%;半量秸秆还田处理水分生产效率为2.88kg/m3,比无秸秆还田处理高4.0%,比全量秸秆还田处理高28%。(4)分别对秸秆还田和无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进行秸秆还田时,氮肥用量折合为纯氮15kg/亩较为适合,在进行秸秆还田时,氮肥用量可提高到折合为纯氮18kg/亩。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用量18kg/亩时产量最高,比12kg/亩、15kg/亩和空白处理分别高出21.4%、7%和50%,水分生产效率比12kg/亩、15kg/亩和空白处理分别高出 18.5%,6.5%和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