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簡楚竹書字跡關係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j1986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有上博簡字跡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在方法上,如何定量,以及如何合理選定用於字跡比較的典型字符等方面尚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例如,列舉以下7個“典型字”論證《弟子問》與《君子為禮》2篇文獻的“文字書寫軌跡”具有同一性:“則、爲、者、遊、贛、而、富”。通過窮盡性調查,我們發現,“者、遊、富”《君子為禮》篇僅1見;“爲”《君子為禮》篇僅2見;“贛”《弟子問》篇僅2見,這些使用頻率較低的“典型字”,其對所出篇目字跡特征的概括性顯然是不足的,在此基礎上得出的字跡異同判定結論,較難讓人信服。本文基於楚簡數字化平臺,對上博簡原简字形及其所含偏旁的構形分類進行窮盡性整理分析,在此基礎上,基於可比性原則,從單字以及偏旁兩個層面對上博簡70篇文獻(採用整理者分篇)進行定量字跡調查,對上博簡各篇文獻字跡系聯提出初步意見:1.同字跡篇目群,包含2組篇目:《孔子詩論》、《魯邦大旱》與《子羔》;《從政(甲篇)》與《從政(乙篇)》;2.字跡相類篇目群,細分2小類:一是與特定篇目字跡相類,包括8組篇目:《容成氏》與《曹沬之陳》;《天子建州(甲本)》與《天子建州(乙本)》;《彭祖》與《競公瘧》;《昔者君老》與《內禮》;《民之父母》、《武王踐阼》與《顏淵問於孔子》;《鄭子家喪(甲本)》與《鄭子家喪(乙本)》;《君人者何必安哉(甲本)》與《君人者何必安哉(乙本)》;《凡物流形(甲本)》與《凡物流形(乙本)》;二是與楚簡文字字跡特征相類篇目群,包括43篇:《弟子問》、《君子為禮》、《三德》、《周易》、《季庚子問與孔子》、《亙先》、《鬼神之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競建內之》、《成王既邦》、《用曰》、《命》、《志書乃言》、《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嘟》、《柬大王泊旱》、《靈王遂申》、《陳公治兵》、《邦人不稱》、《史蒥問於夫子》、《卜書》、《采風曲目》、《逸詩—交交鳴芊》、《逸詩—多薪》、《相邦之道》、《鬼神之明·融師有成氏》、《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慎子曰恭儉》、《吳命》、《子道餓》、《王居》、《李頌》、《蘭賦》、《有皇将起》、《鶹鷅》、《成王為城濮之行(甲本)》、《成王為城濮之行(乙本)》、《舉治王天下·古公見太公望》、《舉治王天下·文王訪之於尚父舉治》、《舉治王天下·堯王天下》、《舉治王天下·舜王天下》、《舉治王天下·禹王天下》;3.字跡差異較大的篇目群,包括5篇:《緇衣》、《性情論》、《中弓》、《姑成家父》、《孔子見季桓子》。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簡述本文研究目標、內容、意義,並指明文章創新之處。第二章從單字角度對上博簡各篇目字跡關係進行考察:首先,依據使用頻率、文獻覆蓋率、構形特點等有效性原則,篩選篇目字跡關係研究關鍵單字25個:也、爲、可、者、則、是、邦、砠、鷑、道、智、事、能、潰、辈、旣、漧、聖、唯、砪、珟、敬、漼、義、貴;其次,從構形分類、篇目覆蓋情況、篇目異寫情況等方面對選定關鍵單字逐一進行調查;最後,從主流構形異同、異寫習慣異同等方面,梳理該單字視角下,同字跡篇目組、字跡具有唯一性的篇目以及字跡相類篇目組。第三章從偏旁的角度對上博簡各篇目字跡關係進行考察:依據使用頻率、文獻覆蓋率、構形特點等有效性原則,篩選篇目字跡關係研究關鍵偏旁20個:心、而、耳、隹、於、虍、民、皀、鼎、犬、夫、次、虎、身、鷫、舟、我、歺、中、欠;其次,從構形分類、篇目覆蓋情況、篇目異寫情況等方面對選定關鍵偏旁逐一進行調查;最後,從主流構形異同、異寫習慣異同等方面,梳理該偏旁視角下,同字跡篇目組、字跡具有唯一性的篇目以及字跡相類篇目組。第四章對第二、三章進行總結,綜合單字以及偏旁的字跡調查結論,總結上博簡各篇目之間的字跡關係。第五章專題研究,分兩節:第一節以《緇衣》、《彭祖》、《競公瘧》三篇字跡關係再研究為例,將偏旁分析法引進古文字字跡關係研究中;第二節對學界存在爭議的觀點——《君子為禮》與《弟子問》是否分篇的問題進行單字及偏旁兩個層面的評估,判定此兩篇文獻的字跡不具有同一性,不宜合編,並從字跡特徵的角度指出《君子為禮》簡10與《弟子問》簡18不宜拼合。本文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古文字字跡研究的方法方面,既有的古文字字跡研究多以舉例論證為研究方法,在論證材料的選擇上較容易受到預設結論“先入為主”的影響,研究者往往以設定的結論為目標,選擇性列舉對結論“有利”的論證材料。顯然,如此研究方法下,得出的結論很難經得起定量研究的檢驗。本文藉助楚簡資料庫平臺,採用窮盡性定量分析的論證方法,對上博簡各篇原簡字形及各字形所含偏旁的構形分類進行字跡調查,在此基礎上,依據有效性限定原則,將不具有字跡異同判定效力的材料排除在研究視野之外,從而保證字跡研究依據的判定效力及針對性。上博簡各篇目字跡關係異同判定方面:1,既有研究認為《緇衣》、《競公瘧》與《彭祖》字跡具有同一性,本文通過窮盡性定量字跡調查發現,此3篇文獻字跡不具有同一性,《緇衣》字跡差異較大,《競公瘧》與《彭祖》字跡相似度極高;2,既有研究認為《君子為禮》與《弟子問》應合為一篇,我們認為雖然此兩篇文獻字跡特征相似度極高,但是字跡差異仍然不容忽視,此兩篇文獻不宜合篇。此外,本文從字跡特徵的角度指出《君子為禮》簡10與《弟子問》簡18不宜拼合。類似的觀點此處不一一贅述,詳見本文第四、五章。
其他文献
Ⅰ型干扰素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病毒侵染机体时,首先会被宿主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接着引发下游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激活,最终导致Ⅰ型干扰素和大量炎性因子的分泌。Ⅰ型干扰素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形式作用于细胞膜表面的Ⅰ型干扰素受体进而诱导数百个干扰素诱导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
南极冰芯记录显示了晚更新世以来大气CO2浓度具有显著的冰期-间冰期周期性变化,变化幅度约为90ppm。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下,海洋,尤其是深海,被认为对大气CO2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大气CO2变化以及海洋碳循环是由海洋内部众多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探究各种海洋过程对过去大气CO2变化的影响机制,需要重建可靠、准确的海水理化特征,尤其是与碳循环紧密相关的海水碳
开展长江水系形成与变迁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和深刻认识亚洲宏观地貌格局形成过程、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可以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排涝等方案制定和决策实施提供科学借鉴。对于长江演化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有余,众多地学工作者对长江的发育过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究。然而,由于研究区域、对象、方法选取上的不同,以及各种代用指标本身存在的成因复杂性和多解性,目前
程序综合是一种通过系统行为规范来自动设计生成交互式系统模型的技术。目前主流的行为规范语言叫做线性时态逻辑LTL。然而LTL程序综合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在实践中难以应用。因此基于实践角度考虑,研究者们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LTL子集上的程序综合问题,希望可以有针对性的技术来获得更好的求解方案。本文主要关注一种新的逻辑语言,叫做有限线性时态逻辑LTLf。LTLf对LTL的语法进行了重定义,是一种解析在
海马在包括学习记忆和部分情绪等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些生理功能均与其内部的神经振荡活动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人们对海马振荡活动的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鉴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分子、细胞和环路机制。然而,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明确海马发挥功能的神经机制。过去对海马振荡活动机制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海马离体脑片记录和在体记录这两个方面。它们均各有优势,却也存有不足之处:在离体脑片标
髓系来源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疾病息息相关。髓系细胞功能在体内受到严格的调控。尽管之前的研究阐明了多种髓系细胞的调节机制,但是大部分集中于重要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阐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尤其是调节蛋白质功能与丰度的泛素化修饰是如何调控髓系细胞功能的却少有报道,也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E3泛素连接酶Cullin3广泛地调节机体各种生理过程,之前的研究发现Cullin
基因水平转移是一种能在不同物种间进行遗传信息交流的遗传方式。尽管突变和有性繁殖是真核生物产生变异的主要来源,但由水平转移机制获得的转移基因在真核生物中可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由苔类植物门、藓类植物门和角苔植物门组成的苔藓植物,是植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生活的关键类群之一,在绿色植物的演化历史中具有重要的进化地位。苔藓植物除了可附生在其它陆地植物的叶片和树干上,还能与细菌和真菌,特别是蓝细菌等微生物共生
基因组稳定性的维持对细胞存活和增殖至关重要。基因毒药物(如传统化疗药物)诱发细胞中DNA双链断裂(DSBs)被广泛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然而,发生DSBs的细胞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DNA修复机制来应对DNA损伤,维持细胞基因组的相对稳定,这一过程即DNA损伤应答(DDR)。在DDR发生过程中,细胞内绝大多数基因表达下调,而参与DDR的众多因子能有选择地逃避DNA损伤介导的转录抑制,其mRNA稳定性明显增
已有的关于权力感与决策的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接近-抑制理论来解释相关结果,更多关注权力感高低维度对接近和抑制行为的影响,较少关注权力动机的高低及权力感的稳定性维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且多数研究偏向于探讨收益情境下的接近行为,较少探讨损失情境下的抑制行为。特别是,关于权力感何以会影响和改变个体的接近和抑制行为,尚不清楚。本研究试图从风险偏好的视角入手,以实际工作中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群体为被试,采用收益损
加纳沃尔特河项目是20世纪60年代非洲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工程,其发展历程颇为漫长和复杂。自澳大利亚人艾伯特·凯特森在1915年提出沃尔特河项目构想后,吸引了很多私人公司的积极参与,其中又以南非工程师邓肯·罗斯领导下的西非铝业有限公司为首,同时也引起了英国及其黄金海岸殖民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他们推动着沃尔特河项目的早期发展。1953年,黄金海岸殖民地政府建立了以罗伯特·杰克逊为主席的沃尔特河项目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