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各个朝代,对《楚辞》的研究和评价都是当时文学活动的中心内容之一。本文以先秦至宋代的楚辞学为研究对象,对这段期间《楚辞》研究有代表性的言论和著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力求贴近历史原貌,揭示楚辞学发展的内在脉络和历史规律。全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结语部分概括总结全文。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分析了“楚辞”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梳理了屈原家族所在的楚国王族世系。同时对当时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生平和著述作了详细的考证。第二章以汉代楚辞学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这一阶段是楚辞学的形成时期。以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分界线,汉代对楚辞的评价,经历了前后期的不同。前期的楚辞评论受到了黄老思想的影响,以贾谊、司马迁为代表。后期的楚辞评论,则始终为经学所笼罩。无论是刘安、扬雄、班固、王逸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所作的或褒或贬的评论,他们均以经学作为自己的立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逐渐摆脱了政教束缚,其文学和美学价值得到了重视。刘勰和钟嵘,在他们的著作中,分别就这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评论和分析。第四章对隋唐五代时期楚辞学作了讨论。《楚辞》在这个阶段已经成为了文学经典,唐人以新的文风建设为目标,围绕着《楚辞》的文学和思想价值,展开了广泛激烈的辩论。晚唐以后,社会矛盾激化,以皮日休为代表,强调《楚辞》的忠君爱国精神和讽谏意义。第五章叙述了宋代楚辞学的发展。这个时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前期对《楚辞》的评论基本集中在作品讽谏意义的分析讨论上,后期的家国之变,导致了屈原的爱国忠诚之心和《离骚》的深沉时事之忧,再一次成了作家们关心和讨论的焦点。对《楚辞》文献的搜集整理、名物的考证、词语的训诂等,占据了《楚辞》研究的中心地位,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楚辞》注释著作。其中,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继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之后,出现的又一部集大成的《楚辞》注释著作。朱熹的《楚辞集注》,则标志着楚辞学从汉学向宋学的转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