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手针与电针对脑梗死大鼠饮食、饮水行为及其梗死区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比较二者对脑梗塞大鼠植物神经功能及其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取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组、手针组四大组,四组大鼠根据治疗后处理时间,分为3天(day, d)、7d、 14d三个亚组,共12个亚组,每个亚组大鼠各6只共72只。依据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ry oclusion, MCAO)模型。采用Bederson评分法对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观察大鼠不同时间点饮食、饮水量及体重变化;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脑梗死大鼠脑梗死灶边缘皮层区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较高(P<0.05),各时间点摄食量、饮水量明显减少(P<0.05),手针组、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同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较低(P<0.05),同时间点摄食饮水量除14d时其余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0.05);两治疗组摄食、饮水量在3d和7d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在14d电针组明显增大(P<0.05)。(2)脑梗死大鼠(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突触数密度、突触面密度、突触后膜致密物(post synaptic destiny, PSD)厚度均较假手术组降低;手针组、电针组的突触数密度、面密度、PSD在7d、14d时均较模型明显增大(P<0.05),电针组只在早期3d时较手针组增大明显(P<0.05),在7d、14d时两针刺组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间点各组间突触间隙宽度比较,除7d时电针组均较模型组、手针组较低(P<0.05)外,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1)大鼠脑梗死后饮食、饮水量明显下降,手针及电针治疗在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修复的同时对脑梗死大鼠摄食、饮水等生理活动的恢复具有良性的调整作用,二者对脑梗死大鼠饮食、饮水的总体调节作用无显著差异。(2)手针及电针治疗可以提高脑梗死大鼠脑缺血周围区突触数密度、突触面密度、突触后膜致密物厚度以促进脑梗死大鼠突触结构可塑性作用的发挥,且在脑缺血早期电针治疗对突触可塑性的促进作用较手针为优,但伴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手针及电针治疗对突触结构的改善作用并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