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历来是我国统一封建王朝经略的重点地区。清朝历经康雍乾三世七十余年的努力先后剿灭准噶尔政权、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使广大的西域地区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版图之中。清政府在新疆的经营策略与汉、唐、元等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相比既有传承又有发展。经济、军事方面基本延续了派兵驻扎、屯垦开发的做法;政治上则以更高层次的军府制取代羁縻分封制,使该地区更加紧密地归系于中央政府。清代伊犁屯垦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1760年至1864年,后期自1864年至清朝灭亡。伊犁前期为新疆都会,是屯垦开发的重点地区,有兵屯、回屯、犯屯、户屯和旗屯等五种形式,各种屯垦形式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清政府从水利、矿业、牧业和商业等方面采取措施为屯垦提供保障,还顺应发展趋势适时改变策略,通过裁撤兵屯、增加户屯,鼓励遣犯落户为民和民佃旗地等手段压缩军队屯垦规模,扩大民屯规模。总的来说清代前期伊犁屯垦官吏勤于督课,屯工付力较辛,成效卓著。1864年维回农民起义后伊犁陷入混乱,1871年沙俄趁火打劫出兵占领伊犁,开始长达10余年的殖民统治。长时期的战争和殖民掠夺使伊犁一百多年的屯垦开发成果毁于一旦,从而丧失了新疆政治中心的地位。建省以后,当局召集流亡军民重开户屯和旗屯,屯垦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规模与成就与战前相差甚远。1912年清代伊犁屯垦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结束。伊犁地区在清代以前一直缺乏大规模的农业人口,农业发展缓慢落后。清代实施的屯垦政策改变了这一状况,农业人口大量迁入,促进了伊犁农区的形成、拓展和农牧结构调整,给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深远影响。迁移人口带来新的作物蔬菜品种和种植技术,与当地人民一道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因地、因时制宜的生产技术,共同促进了当地农业进步,使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空前提高,与内地旱作省份的差距缩小。清代伊犁屯垦在保障军需、巩固边防,制止分裂、防御外敌入侵,发展农业、繁荣社会经济和促进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清代伊犁屯垦的历史经验主要表现在着力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实施严密的组织管理、发动多种力量广泛参与和建立配套措施体系等四个方面;同时,经营策略重东轻西、劳动成果分配不合理、民族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生态问题初见端倪等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牢记的深刻教训。清代伊犁150余年的屯垦开发史启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新疆的屯垦事业,努力构建和谐团结的民族关系,实施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