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岷江百合的7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反映主要形态特征的株高、花瓣长、叶片数、花朵数、叶片长和叶片宽等6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岷江百合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存在广泛的变异,6个性状在群体间的F值为4.9~34.9,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群体内只有叶片长和叶片宽达极显著水平,其他四个性状均不显著。6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1.5%,群体间变异(26.2%)大于群体内变异(20.0%),说明群体间变异是百合表型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岷江百合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株高、花朵数和叶宽与纬度成显著正相关,而其它性状和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岷江百合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2类,说明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以百合‘Siberia’品种为材料,采用染色压片法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雄配子体形成进行了系统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百合花药六枚,花药四室,胞质分裂方式为连续型,四分体小孢子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型和十字型,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具1个萌发沟。百合同一植株、同一花蕾乃至同一花药,能观察到2~4个分裂相,减数分裂具不同步性,这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表现,对其种群繁殖具有重要意义。‘Siberia’百合花粉的异常减数分裂主要发生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和小孢子的单核早期,是导致其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Siberia’百合花粉在4℃条件下贮藏,5天后花粉萌发率显著下降,表明其耐贮性较差;采用荧光显微技术观察‘Siberia’百合花粉粒在柱头和切割花柱上的萌发情况及花粉管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花粉管在花柱中停止生长,不能达到子房完成受精,故其远缘杂交表现不亲和;单倍体诱导过程中,花粉的发育方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