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时期,以京洛交通线为轴线,以长安、洛阳为两极的“京-洛”区域是唐代经济文化最为发达,文学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本文以“京-洛”区域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区域与地理空间,对其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情况展开研究。在第一章中,把两京都城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空间,研究都市文学空间的形成及其运作。其中,第一节是以街鼓制度为中心,研究都市文学空间在街鼓制度下所显现的时空特征,从而对唐代都市文学尤其是都市小说创作意识的成熟与文体的独立做出分析。第二节选取兴庆宫花萼相辉楼与勤政务本楼为研究对象,研究以两楼为空间依托的文学事件与文学创作,以及作为文学意象与文学空间的演变历程,以此观照建筑空间、政治空间与文学空间的关系。第二章是以骊山华清宫为研究对象的行宫文学研究,重点研究玄宗时期的华清宫作为一个政治空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玄宗之后,华清宫作为一个文学空间与历史空间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特别是作为李杨情事叙事空间的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以此观照政治空间与传奇叙事空间的关系。第三章是以馆驿为中心,选取了京洛之间文学活动比较活跃的三个地区——长乐驿、灞陵与金谷园为研究对象。这三个区域都位于城郊,扼居大道,频繁的人员往来使得这些区域文学活动活跃,但因为地理空间与历史渊源的差异,这三个地理区域的文学活动显示出不同的风貌。长乐驿代表了唐代新兴馆驿的文学创作;而灞陵道文学作为一个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学空间,显示了汉唐以及唐宋文学递承的过程;金谷园文学空间体现更多的是晋唐文学的嬗变轨迹。第四章是以华山为中心的山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作为一个与都市相对比的文学空间,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其文学活动紧密相关。作为广义的文学区域,华山山岳文学与以两京为文学空间的都市文学形成相辅相成的比较。作为狭义的文学空间,华山文学空间又分为华山庙文学空间与华山山体文学空间。华山庙作为一个独立的祠庙,其物质空间修建增拓的过程也是作为一个信仰空间与文学空间生产的过程。华山庙文学与华山庙文学空间形成的过程显示了物质空间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从而与华山山体的仙道文学空间形成了有意义的比读。另外,华阴杨氏作为文学士族在华山地区的墓葬与迁徙也是本章涉及的内容。最后一章是以京洛交通区间为研究对象,选择洛阳至长安南道“寿安-福昌”路段为一个单元,研究这一区域作为都畿文化区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以及东西交通、人员流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其中既有馆驿文学的研究,如寿安驿、三乡驿文学空间的研究。又有作为一个虚拟文学空间的研究,如作为李杨叙事空间的延伸,连昌宫文学在这一区域形成与生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