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不仅是一项娱乐,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多年来,中国电影一直处于进口量远远大于出口量的尴尬状态。若要使越来越多的国产影片走进国际影坛,字幕翻译研究必须在学术领域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电影一直以来就不乏主旋律。作为国内一种特殊电影类型,主旋律影片主要指一定时期内为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制作的影片,其主要内容通常是重现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典型事件,旨在塑造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形象,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可以说,主旋律影片更像是一项国家意识形态工程。近年来,主旋律影片颇受观众欢迎,并在2009年建国60周年与2011年建党80周年之际形成高潮。但从目前来看,此类影片主要在国内发行,走进国际市场对其来说意义重大,其中字幕翻译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主旋律影片内容及主题的特殊性,其字幕翻译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文本外的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及目的语观众的接受能力。以往的字幕翻译研究大多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从而忽视了影响翻译最终决策的社会文化方面的诸多因素。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到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为主旋律影片的字幕翻译提供了有效的解释途径,因为勒非弗尔所倡导的恰恰是将翻译从传统的语言学范式转向更加宏大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研究。根据勒菲弗尔对改写理论的论述,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任何翻译都是改写,是对原文的操纵,这种改写抑或操纵是文学系统内的赞助人、意识形态、诗学观三个控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拟从以上三方面探索改写理论在主旋律影片字幕翻译中的适用性,并以《建国大业》这部迄今为止最为成功且最具代表性的国产主旋律影片作为个案,详细说明这三个要素如何操纵译者对字幕原文进行有效的改写翻译。同时,文章指出,尽管从改写理论的角度来进行主旋律影片的字幕翻译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但是,翻译中绝不可夸大赞助人、意识形态与诗学观的操纵,而必须以原字幕文本为出发点,适度改写。本文旨在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具体论词改写理论三要素(即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在主旋律影片字幕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对主旋律影片翻译有所启示;另一方面,为字幕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考察视角,从而促进字幕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