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IMD)的比较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经是国际发展的普遍趋势以及我国发展的新形势。研究先界定“国家创新能力”的概念,采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定性研究等方法,从指标的比较入手,筛选“标杆" 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技术基础设施”、“科学基础设施”、“教育”和“就业”四部分指标。同时锁定“欧洲创新记分牌(EIS)”、“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我国国内对教育、就业和科技相关的代表性指标体系。从“指标内容”、“指标方法论”和“指标可量化程度”三个比较维度出发,分析国内外具代表性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相关指标的特点。IMD作为国际认可度较高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修正,研究明确分析IMD近三年(2013-2015)的指标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以及IMD数据的计算方法,与此相比,其他指标体系的特点:EIS侧重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的衡量,从中探索国家鼓励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规避垄断的经验;OECD有其一直坚守的独特的“输入-输出”模式,这在教育指标的建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UNESCO对教育和人力资源指标的重视超过其他指标体系,强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强调质量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发展也有其过程性,从量的指标向质的指标,从内部指标向外部指标调整与变化,这既是由教育发展的宏观指标向教育结构和内容的纵深指标转变的过程,也是由教育内部指标向教育与经济社会关联指标转变的过程。国内科技指标研究起步较晚,这也体现了我国对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缺乏重视。对国际国内指标的比较研究,是为了给我国十三五乃至之后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一个参考,为我国建立特色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个方向:知识经济带动社会整体,人才结构决定创新步伐。
其他文献
经常看到一些学生,拿着三角恒等变换的题目一筹莫展,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甚至连下手的地方都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深刻理解"化异为同,切割化弦,角的变化技巧,1的活用"这句
空间光通信作为一种非常好的无线通信手段,自激光出现以来,众多学者对它做了理论上和实验上的研究。与微波通信相比,空间光通信具有很多优点:通信容量可以显著增大;发射光束
时代的发展对大学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应用型,所以在应用型的翻译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的今天,本文提出了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几种新模式,并对其如何建构提出了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