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经是国际发展的普遍趋势以及我国发展的新形势。研究先界定“国家创新能力”的概念,采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定性研究等方法,从指标的比较入手,筛选“标杆" 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技术基础设施”、“科学基础设施”、“教育”和“就业”四部分指标。同时锁定“欧洲创新记分牌(EIS)”、“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我国国内对教育、就业和科技相关的代表性指标体系。从“指标内容”、“指标方法论”和“指标可量化程度”三个比较维度出发,分析国内外具代表性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相关指标的特点。IMD作为国际认可度较高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修正,研究明确分析IMD近三年(2013-2015)的指标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以及IMD数据的计算方法,与此相比,其他指标体系的特点:EIS侧重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的衡量,从中探索国家鼓励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规避垄断的经验;OECD有其一直坚守的独特的“输入-输出”模式,这在教育指标的建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UNESCO对教育和人力资源指标的重视超过其他指标体系,强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强调质量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发展也有其过程性,从量的指标向质的指标,从内部指标向外部指标调整与变化,这既是由教育发展的宏观指标向教育结构和内容的纵深指标转变的过程,也是由教育内部指标向教育与经济社会关联指标转变的过程。国内科技指标研究起步较晚,这也体现了我国对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缺乏重视。对国际国内指标的比较研究,是为了给我国十三五乃至之后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一个参考,为我国建立特色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个方向:知识经济带动社会整体,人才结构决定创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