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知识分子的哲学或宗教思想往往是他安顿灵魂与生命的家园。用黄庭坚的话语来讲就是“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与洪驹父书》),“根源深远,则波澜枝叶无遗恨矣”(《答王复观书》)。关于“性与天道”的哲学思想是黄庭坚安身立命之本;而诗学思想及其创作则是其枝上青翠的绿叶与怒放的花朵。把他的哲学与诗学思想视为一个整体去研究、体验和再现黄庭坚的心灵世界和艺术精神,无疑是必要的。本文拟从文化史的视域,触摸黄庭坚的心灵历程与精神境域,解读其丰富的哲学与诗学思想。 1、努力把黄庭坚置于北宋思想史的丛林中,分疏黄庭坚的思想源流。儒学复兴是北宋学术的首要课题,黄庭坚的儒学思想得纯正于李公择,得深湛于孙莘老。同时受黄介等人的影响,对老庄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熙、丰年间,在王安石的推动下形成过一次研习义理和诵习老庄的思潮,在此前后黄庭坚充实孟子和易学思想为基础,融合老庄的天道性命学说,形成了其心性思想的基本架构。此后,黄庭坚汲取黄龙宗禅学,完善自己的思想,建立了以见性为宗,三教圆融的思想体系,并在与蜀学、洛学的比较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理论特征。 2、系统总结黄庭坚“心性论”思想的体系与特征。他的心性论思想以孟子的“反诸己”与老庄的“归根”为出发点,汲取易学、孟子与佛教禅宗的基本观点,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心性的圆明澄澈。心体质性本然,充实而光明,超越善恶二元之上。作为“不器之器”,必须通过致养才能成“器”,焕发出心性的自然辉光;二是万物一家的心灵境界。通过涵养、提升和扩大心灵的境界,心灵可以涵育万物,“达于天地之大”,万物体现着心灵的境界与辉光,心与物、天与人浑然一体。三是读书与言行皆能养性。黄庭坚提出性与知、行的统一,治经读书与语默举止都是涵养心源、提升认知境界的基本途径。同时重视“无心近道”的直觉的生命体验,以期把生命融化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天地境界之中。这些都对其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