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胆脂瘤型中耳炎是一种以上皮细胞增殖、角化、脱落、堆积和骨质破坏为特征的慢性中耳炎性疾病。它常破坏听骨链、面神经管及中耳腔周围骨质,引起严重听力下降及各种颅内外并发症。其发病的确切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已证实免疫因素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胆脂瘤标本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免疫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等。有学者认为,胆脂瘤上皮的异常增殖行为及其周围骨质的破坏,与这些浸润的免疫细胞及其释放的多种不同细胞因子有密切关系。Th1/ Th2免疫系统平衡及失调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Th1/ Th2平衡失调与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银屑病、特异性皮炎、某些肿瘤、病毒性肝炎、变应性鼻炎等。由于尚未发现明确的表面标志,目前区分Th1/ Th2细胞亚群仍根据其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及其生物效应来确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IFN-γ和IL-4分别作为Th1和Th2细胞的标志性细胞因子,通过检测这两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可以间接反映两种细胞亚群的功能与状态。IFN-γ做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可以调控各种免疫细胞(T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肥大细胞等)及细胞因子(IL-1、IL-6、TNF-α等)的生成,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IFN-γ既可以与角质细胞(KC)相互作用,促进上皮增生;又可以调节破骨细胞的生成,影响骨质吸收。有报道IFN-γ受体在中耳胆脂瘤基底层中高表达,但IFN-γ与胆脂瘤型中耳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国内外迄今未见报道。因此我们设想,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可能存在Th1/ Th2免疫平衡系统的失调:以IFN-γ为代表的Th1免疫反应占优势,而以IL-4为代表的Th2型免疫反应处于弱势。而在中耳胆脂瘤标本或血液中也可以找到Th1/ Th2失衡的证据。本实验采用连续切片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分别检测中耳胆脂瘤手术切除标本及中耳胆脂瘤患者外周血中IFN-γ及IL-4的表达情况,间接分析了Th1/ Th2的平衡漂移情况,初步探讨中耳胆脂瘤患者局部及全身免疫情况的改变,加深和丰富了我们对胆脂瘤型中耳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为以后应用免疫制剂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年7月-2008年5月住院中耳胆脂瘤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采集手术切除标本30份,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11-56岁,中位数年龄37岁。标本均常规行HE染色,确诊为中耳胆脂瘤。同时选取行鼓膜修补术病人的外耳道皮肤20例做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实验前2周内均无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制剂。所有标本经过处理(固定、包埋、切片等)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IFN-γ和IL-4的表达情况。2.抽取上述实验组病人空腹外周血约1ml于肝素抗凝管中,摇匀;并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20例做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0-62岁,中位数年龄31岁。所有血液标本经过处理(固定、染色等)后,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中IFN-γ和IL-4的表达情况。结果1.中耳胆脂瘤上皮下组织的基底层中聚集了大量的炎性细胞。2.中耳胆脂瘤组织中IFN-γ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中耳胆脂瘤组织中IL-4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外周血CD3+ IFN-γ+T的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D3+ IL-4+ T细胞的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D3+ IFN-γ+ T/ CD3+ IL-4+T的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在中耳胆脂瘤组织中,与对照组外耳道皮肤相比,IFN-γ大部分呈阳性表达,部分呈强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胆脂瘤上皮下的基底层中,因此,我们推测IFN-γ在中耳胆脂瘤的发病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2.胆脂瘤标本中IFN-γ表达较高,IL-4则表达较低或不表达,提示患者中耳局部免疫系统可能存在Th1/Th2平衡漂移,Th1型细胞占优势。3.中耳胆脂瘤患者外周血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CD3+ IFN-γ+T的百分数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CD3+IL-4+T的百分比含量增加不明显;CD3+IFN-γ+T/ CD3+IL-4+T的比值明显升高,提示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全身免疫系统可能处在免疫应答失衡状态,Th1/Th2平衡漂移,Th1型细胞占优势。